先思后演,促進兒童自主內化
學數學得自己動腦筋,自己去探索。把信息技術用到數學課上,老師也得給孩子時間去思考。先想一想,再動手做,就是說孩子自己想問題,有了自己的疑問或者想法,老師再用信息技術來演示,這樣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就更深了。先想一想,再動手做,讓孩子把數學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形成一個全面、有個性、深入的數學理解。孩子在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對數學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數學思維也會從片面變得全面,從表面深入到里面。
舉個例子,《正比例圖像》這節課是小學六年級下冊的數學內容,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函數這個概念,對他們以后深入研究函數特別重要。函數模型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的,學函數模型,孩子得從數字的角度理解變量之間的關系,從圖形的角度感受點和線的變化,不僅要明白正比例函數的圖像是啥樣的,還得知道為啥是這樣,更得知道怎么用,通過探究掌握解決問題的“通用方法”。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先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畫圖,然后再把點連成線的環節。孩子在畫完表格里的7個點連成線時,就遇到了問題,線要不要連到原點?連完第7個點后要不要繼續畫?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想,連成的“線”代表了什么?孩子們很快想到,“線”代表的是小汽車的行駛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思考,他們發現小汽車是從靜止開始的,最開始小汽車沒動,走了0千米,所以需要連上原點。還有孩子說:“小汽車是一直在動的,雖然表格里只列到7小時,但小汽車沒停,我們可以繼續畫出8小時、9小時、10小時的點,只要小汽車沒停,就可以一直畫下去。”有了這樣的思考,孩子們自然想到,小汽車每時每刻都在動,所以1小時和2小時之間肯定也有點。這時候孩子們發現,圖上的點越畫越多,我就在這時候引入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看到正比例圖像的線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加深了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在這個環節里,老師就像個“引路人”,信息技術是幫助“爬山”的工具,學生自己“爬”上正比例函數的“山峰”。這個環節,老師讓孩子先想一想,再展示演示圖,孩子不僅會想到“等式”“方程”的對應關系,還會形成“連點成線”“點動成線”等圖形的有序運動,孩子在數字和圖形的動態結合中加深了對函數圖像本質的理解,把它變成了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了深入的數學思維。
作者:丁圣原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寒假返家鄉,共筑家鄉建設
- 隨著寒假的腳步漸近,我帶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回到了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投身于“服務家鄉建設”的社會實踐活動
- 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