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數學課堂是激發數學思維火花、培養數學思維的地方,在數學課上,老師要抓住機會,大膽并多樣地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可以用來畫圖解題,也可以用來直觀展示過程、拓展學生的思維,還能用來激發興趣、體驗文化、感受思想。我覺得,在各種課堂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拓展思維的寬度,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
1.直觀展示,在聯系中拓展學生的思維
兒童的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小學生主要靠形象思維,但數學知識往往是復雜和抽象的,這讓他們在學數學時常常覺得枯燥和難懂。因此,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軟件,創造可視化的動態教學場景,直觀展示知識的本質和方法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聯系中拓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多邊形的內角和》這節課時,學生已經會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來求內角和了,然后他們自己嘗試把五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來計算。他們討論出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從一個頂點出發連接其他頂點,把五邊形分成3個三角形,或者在五邊形中間取一個點,分成5個三角形。最后他們發現五邊形的內角和是540°。這時,我鼓勵他們繼續研究,他們又發現可以從邊上的一點出發,分成4個三角形,內角和也是540°。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他們結論,他們對內角和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于是,我用GGb軟件直觀展示不同的分法,并創造了一個可移動的點,讓學生通過操作直觀感受到不同方法之間的聯系,都想到用三角形的內角和減去不屬于多邊形的那部分,從而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在強化多邊形內角和、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時,學生創造性地問:“如果分三角形的點可以在圖形內,在邊上,在點上,那可以在圖形外嗎?”我直接移動點的位置,直觀展示外部的情況。我抓住學生的創造性,引導他們在課后繼續深入探究和思考,在拓展思維路徑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觸及思維的核心。
2.文化融合,在情境中感悟數學思想
數學文化包括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方法、觀點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在數學課中創造文化情境,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數學,感悟數學思想,幫助小學數學課程高質量實施。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所教知識背后的數學文化,為學生創造充滿數學文化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精神。
比如我在教《圓的面積》這節課時,深入挖掘了書本上“你知道嗎”里劉徽和圓的故事,在課前通過共享平臺發送視頻、文字等學習資料,讓學生對劉徽有了初步了解。課堂上,我用劉徽的“割圓術”引入,創設生動情境,借助GGb軟件演示,帶學生回到劉徽的時代,探究他是如何計算圓的面積的。學生通過直觀演示體會到,劉徽是把圓的面積轉化為多邊形,再切分成若干個小三角形來計算的,體現了“轉化”思想和分割思想。在動畫演示中,隨著分成的三角形數量增加,我問學生:“觀察分成的一個三角形的邊和對應的圓弧,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在動態演示中發現,分成的三角形越多,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圓弧的長。我用n代表分成三角形的數量,挑戰學生:“假設分成n個小三角形,n足夠大,我們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底看作對應圓弧的長,你能嘗試算一算圓的面積嗎?”有了前面的操作和軟件演示,學生能逐步感受到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rπd2n,那么n個小三角形就是n∙r∙πd2n,化簡后還是得到π��2。學生在經歷自主嘗試推導后,對圓的面積公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古人的數學智慧和理性精神,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和親近感。課后,有幾位同學自發地收集研究了其他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方法,并在班里分享。學生們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數學家們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精神,經歷了真實的思維過程,感悟到了轉化與極限的數學思想,發展了數學精神與思維。
作者:丁圣原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寒假返家鄉,共筑家鄉建設
- 隨著寒假的腳步漸近,我帶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回到了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投身于“服務家鄉建設”的社會實踐活動
- 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