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傳承革命文化,賡續(xù)紅色基因,“紅色筑夢,科技報國”實踐隊前往延安,參加“賡續(xù)紅色血脈,助力圣地發(fā)展”2024年全國大學生延安專項實踐活動,并取得圓滿成功。
7月10日,實踐隊成員參觀延安文藝紀念館。延安文藝紀念館以13年延安文藝實踐為主線,以抗戰(zhàn)文藝大發(fā)展、工農(nóng)兵文藝大繁榮和人民文藝新征程為重點,通過館內(nèi)陳列的珍貴文物和歷史照片,生動地再現(xiàn)延安革命文藝蓬勃發(fā)展的金色歲月。“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lián)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毛澤東同志的話語鞭辟入里,猶如燈塔指路,鼓舞著文藝創(chuàng)作者們躬身實踐,親近人民大眾,創(chuàng)作出真實反映群眾生活的,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文化之光,照耀未來。
緊接著,我們參觀了魯迅文學藝術學院。來自各個高校的實踐隊齊聚樹蔭下合唱抗日歌曲——《黃河大合唱》。歌曲將我們拉入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中。復原的七大會議場景,讓我們仿佛穿越了歷史,身臨其境。隨后,我們參觀了窯洞,觀看窯洞內(nèi)的影像資料,收獲頗豐。仰望毛主席的雕像,雕刻在底座的“文藝為人民”幾個大字至今擲地有聲。端坐像前,肅然起敬。
下午,我們參觀棗園革命舊址。棗園曾經(jīng)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xù)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qū)軍民開展的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棗園后溝的西山腳下,出席了張思德烈士追悼大會,親筆題寫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并發(fā)表了《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我們來到張思德紀念廣場學習張思德精神,誦讀《為人民服務》,洗禮思想,感悟精神。隨后,實踐隊中的黨員們在領誓員晁世林的帶領下,重溫入黨誓詞,時刻牢記對黨的莊嚴承諾。
7月11日上午,我們來到延安革命紀念館。文物是博物館的基石,是活著的歷史。
館內(nèi)將現(xiàn)代技術與圖片,事物相結(jié)合,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們仿佛置身那段崢嶸歲月,同古樸的文物一起見證先輩們的熱血與奮斗。在“科學研究”專題展區(qū),我們看到朱德同志提出“一切科學,一切科學家,要為抗戰(zhàn)建國而服務、而努力。”大家駐足在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等一批紅色科學家的照片墻前,深入探討如何傳承老一輩紅色科學家精神,從延安精神中汲取科技報國的力量。
王家坪舊址是延安革命舊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這里聚集眾多軍委機關,許多身居要職的革命偉人也曾在這里居住。舊址展示了人民軍隊從弱小走向強大,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進程,并且展示了人民軍隊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初期所取得的偉大勝利。舊址陳列和展示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人民軍隊的發(fā)展壯大階段的許多具有見證價值的歷史文物。我們駐足在各個領導人舊居,瞻仰歷史,學習偉人遺風。
紅色遺址在,激勵后來人。我們來到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先是參觀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我們在這里學習黨史、感悟初心,體會火熱的革命歲月,汲取奮進的精神營養(yǎng)·。隨后前往舊址,瞻仰偉人舊居。西北局紀念館與西北局舊址互為補充,為延安紅色旅游增添了新的內(nèi)涵,也為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7月12日上午,我們來到鳳凰山革命舊址,在樹蔭下,講解老師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白求恩與白求恩精神》。白求恩作為一名高尚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毛主席稱其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白求恩展廳中,我們通過觀看白求恩的歷史素材,深刻地領悟了高尚的白求恩精神。
我們來到“抗大”,即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我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沉浸式體驗當年抗大學員通過封鎖線,取得勝利的堅定決心和信念。抗大師生用過的教材、馬鞍、行軍鍋等物品,真實再現(xiàn)了抗大學員胸懷祖國、艱苦奮斗、英勇無畏的革命生涯。我們學唱《抗大校歌》,激昂的旋律讓我們也更加理解了這所大學為何能夠成為當時進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爐”。
下午,在中共中央黨校舊址,我們聽取了題為“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挺膺擔當” 的專題講座,學習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現(xiàn)代化的整體布局以及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意義,激勵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要勇挑重擔,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挺膺擔當。
晚上,我們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會議室,邀請四所高校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學思踐悟延安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精神譜系宣講活動,并跟各高校實踐隊員們深入交流,互鑒互學,共同提升。
我們來到梁家河,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這里插隊落戶,勞動生活了7年,能吃苦,干實事,好讀書,立下了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理念,與梁家河結(jié)下了不解的情緣。漫步紀念館,透過館內(nèi)陳列的實物,我們看到了當年知青下鄉(xiāng)所面臨的艱苦條件,即使條件如此,習近平總書記仍不忘讀書,繼晷焚膏。“崇尚學習”,“自強不息”,“創(chuàng)新實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們。
晚上,我們在延安團校基地展開助農(nóng)直播。大家都是第一次直播,緊張,好奇籠罩了我們。聚精會神奮戰(zhàn)了兩個小時,我們的直播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寶塔光輝,映照未來。此次延安之旅,我們參觀多處景點,瞻仰偉人舊居,學習偉人遺風。延安精神根植心中——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同時,這次延安之旅我們與眾多高校會談,互鑒共賞,增長了許多見識,結(jié)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學。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之所以歷經(jīng)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jīng)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我們要將延安精神傳承好、發(fā)揚好,自覺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激勵斗志,始終同人民團結(jié)在一起,同心筑夢,我們將戰(zhàn)勝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