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從延安革命圣地,到推進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延安用日新月異的變化詮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厚重含義。2024年7月10日,我隨著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紅色筑夢·科技報國”實踐隊前往延安參觀革命舊址、重溫入黨誓詞、感悟初心使命。
雖然在心中曾無數次設想過延安的樣子,但是當我第一次親身踏上延安這片土地,站在黃土高坡上望著具有革命意義的紅色窯洞,歲月的長河仿佛從身邊斑斕的劃過,革命領導人在油燈下促膝長談、指揮全國抗日戰爭的景象油然呈現在我的眼前。
從延安文藝紀念館到棗園革命舊址,我在延安的街頭循著紅色的痕跡輕輕的走過。來到《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一尊張思德負薪前行的雕像映入眼簾,我看著兩側石墻上的浮雕,靜誦著張思德的故事,心中卻已然澎湃不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那時便是無數黨員一生不懈的追求,如今也已融入每名共產黨員的血脈,成為了信仰。作為一名黨員,我在“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的照耀下,莊嚴的重溫了入黨誓詞。
延安時期的黨中央在統籌抗戰全局的同時,在戰略戰術上重視通過發展科技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改善民生,延安自然科學院也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在那個自然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十分薄弱的時期,科學院的師生們一邊生產、一邊科研。過去幾乎沒有什么工業基礎的邊區,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已經建立了紡織、造紙、兵工、機器制造、煉鐵、制革、被服、火柴、肥皂、玻璃、制鞋及基本化學工業等八十余個大小公營工廠,與邊區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產業得到很大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了時代主題,科技創新已經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回望祖國的科技發展,從抗日時期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到新中國成立后解放牌汽車的自主研制,再到今天的載人航天和月背探測成功,一代又一代先輩們的科研星火已然連綿不絕。
在西北局舊址的老教室,我向五所高校分享了紅色科學家科技報國的故事——歸國博士陳康白、棄筆從戎馮仲云、海防長城劉永坦。他們將科研工作和祖國建設緊緊聯系在一起,做到了從“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國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人民扶我凌云志,我還人民一盛世。一代代的科學家先輩艱苦奮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
作為當代青年科研人,我將繼續堅守老輩科學家自力更生的攀峰精神,自覺把個人志向與國家理想聯系在一起,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復興,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展現青春作為、彰顯青春風采、貢獻青春力量,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