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大學子尋根華佗五禽戲:以舞蹈賦能非遺傳承
為了堅守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開辟華佗五禽戲與舞蹈藝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路,7月3日至10日,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體悟傳統 藝遺生輝”藝術實踐團隊來到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調研走訪華祖庵、古藥園、華佗中醫藥博物館、亳州市華佗五禽戲協會,并向華佗五禽戲第五十八代傳承人、華佗五禽戲協會會長周金鐘先生學習了華佗五禽戲二十六式,深入探尋其背后的文化價值與傳播意義,以舞蹈蓄力賦能華佗五禽戲的當代傳承使命。
枕戈待旦,一觸即發 為了確保藝術調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出發前,實踐指導老師與團隊十一名成員共同參與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出征動員儀式。首先,團隊隊長紹了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具體內容及責任分工,使得各個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任務。按照活動的職責內容,隊長將團隊成員分為宣傳組、攝影組、文稿組,進一步明確了此次實踐活動的具體目標——將華佗五禽戲這一傳統養生功法與舞蹈藝術相結合,進行實驗性的編創,以促進兩者之間的雙向良性互動。通過各部門的統籌配合,實現團體協作最優化,團隊效能最大化。
實踐團隊首先來到華祖庵,并且參觀了華佗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在華祖庵的西配殿內部陳列有華佗編創五禽戲及其研制麻沸散的場景。成員們在參觀過程中,深入了解了華佗五禽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有趣故事,也對華佗五禽戲的由來有了大致的了解。
實踐團隊參觀華祖庵。倪梓涓供圖
一戲一生,戲說五禽 “以前啊,我的病毒性心肌炎達到了三度的危險地步,外家拳沒有辦法再練,向董文煥老師學習華佗五禽戲,慢慢地,三度變成了一度。”華佗五禽戲第五十八代傳承人、亳州市華佗五禽戲協會會長周金鐘老師如是說道。周金鐘老師作為華佗五禽戲第五十七代傳承人董文煥的正宗弟子,為傳統華佗五禽戲的推廣與發展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至今已賡續三十四載。
實踐團采訪傳承人周金鐘先生。倪梓涓供圖
在周金鐘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們參觀了亳州市華佗五禽戲協會的榮譽證書、獎杯墻。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周老師的不懈努力與一眾傳承者的堅守下,亳州市華佗五禽戲協會正式列為國家級非遺華佗五禽戲保護單位,并為華佗五禽戲“五進”活動——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農村提供了良好的支撐與保障。與此同時,華佗五禽戲還在眾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大放異彩,使得“華佗五禽戲”成為一張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彰顯了未病先防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通過深度訪談,團隊成員了解到五禽戲的歷史淵源、習練要義、功法效用等。當被問及華佗五禽戲如何與舞蹈結合,在雙創精神的指引下誕生新成果時,周金鐘老師鮮明地指出了華佗五禽戲與舞蹈同根同源的濫觴,并強調可以深入挖掘舞蹈與華佗五禽戲肢體動作的共通之處,創造出一套兼具五禽戲功法療效、又有舞蹈藝術感染力的舞蹈組合。
習戲入境,“舞”禽相和 在采訪訪談結束后,實踐團隊繼續向華佗五禽戲的傳承人周金鐘老師和協會副會長李麗老師學習了華佗五禽戲的二十六式。
傳承人周金鐘先生教學華佗五禽戲。倪梓涓供圖
整個學習過程一共持續了兩天。習練之初,老師們先傳授了“虎、鹿、熊”三戲。由于團隊成員大多具有良好的舞蹈基礎,且在對于細節講解的部分時保持全神貫注的學習狀態,因此動作的完成度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褒揚。
次日,團隊成員們繼續學習了剩余的“猿、鳥”兩戲。“戲’是五禽戲的核心,打五禽戲一定要入戲,深刻體悟動物在自然中嬉戲打鬧的快樂,從而達到‘得意忘形’的思想境界。”周金鐘老師叮囑團隊成員們,學習華佗五禽戲的過程中除了對于外形的模仿,更應做到以意導氣、以氣導勁,從而在形神意氣的貫通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團隊成員們將華佗五禽戲的二十六式所有套路悉數掌握后,傳承人周金鐘先生組織了統一的結業考試,并且為每一位學習的隊員頒發了課程的結業證書。
通過此次暑期的非遺藝術調研之旅,實踐團員不僅對于華佗五禽戲的文化內涵、套路招式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在大膽的融匯出新中,以舞蹈藝術之美呈華佗五禽戲之魂,使得這一厚植中華傳統哲學智慧的傳統養生功法,于歲月滌蕩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在此次“行走的思政課堂”中,隊員們用足跡丈量青春夢想,以傳承躬行青春誓言,于力學篤行、履踐致遠中詮釋著青年人的使命與擔當,用守正創新譜寫非遺文化傳承的新篇章。(吳悠兒 倪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