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篤行涼都·“青”注三農實踐隊暑期社會實踐感悟
為積極響應校團委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號召,讓大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更好地擔當起服務“三農”的使命,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我們開展了以“深耕鄉村沃土,青春挺膺擔當”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啟了一段充滿學習與成長的難忘行程。
7月24日,我們抵達六盤水市水城區海坪街道,圍繞“青春助力鄉村振興”這一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采訪調研、宣講交流、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阿婁社區、甘塘村及海坪村以了解當地鄉村振興的發展狀況。在這五天里,我們的足跡遍布海坪千戶彝寨,親身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穿梭于甘塘村的花卉基地,了解當地的特色產業;奔走在海坪村的山道角落,為孩子們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我們還采訪了當地的駐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傾聽來自一線的真切聲音。
這次調研讓我深刻領悟到,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人才振興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的關鍵要素。阿婁社區蓬勃發展的旅游業離不開人才的積極引領,景區的有序運營離不開管理人員的精心付出,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項目的開展離不開策劃人員的精心構思,文創產品的設計離不開設計人員的匠心獨運;甘塘村的致富增收之路也離不開人才的引進,特色花卉產業通過吸引花卉人才返鄉創業,不僅讓甘塘村獲得了寶貴的種植經驗,還拓展了銷售渠道和客源。同時甘塘村通過獲取省農業廳、省科技廳技術專家技術支持,轉化運用科研成果,實現智慧化、生態化發展,提升百合、向日葵、葡萄等農產品的品質。此外,當地的致富帶頭人何西康開辦大規模養豬場,雇傭當地村民,增加了就業機會,并聯合其余中小型養殖戶獲取規模效益,為人才振興提供了生動范例。這些都讓我深刻認識到,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只有農村具備充足的人才儲備,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不慕山外繁華,但戀故土芬芳。此次調研使我深切意識到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首要資源,我們謀求的發展出路未必在遠方,家鄉同樣為我們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是我們選擇了家鄉,也是家鄉接納了我們。我們能夠深入基層、服務人民,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貢獻力量,也能夠施展自身所學,傳承鄉村文化火炬,發展鄉村產業,建設美麗新鄉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就業形態日益多樣化,農村已然成為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曾經那個世世代代依靠肩挑手提解決飲水問題,被描述為“一出大門就爬坡,山高坡陡渾水多。冬秋兩季貴如油,夏季渾水漲滿坡”的深山村寨,如今通上了自來水,修起了新公路,“用水難”“行路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曾經“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高海拔貧瘠之地,如今因地制宜尋到了特色產業,村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曾經僅靠賣“苞谷”“洋芋”獲取微薄收入的村莊,如今從“賣糧食”轉型為“賣風景”;曾經“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村莊,如今村容村貌愈發整潔,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在鄉村,從事自媒體、電商直播等新興就業形態,讓年輕人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在鄉村“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真切感受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踏實與滿足。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有一分光便發一分光,讓養育我們的故土更加美麗富饒。親眼目睹并親身感受這些年鄉村的巨變,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回到家鄉、建設家鄉,不僅是為家鄉貢獻力量,也能讓我們自身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雖已落幕,但鄉村振興的征程永不止步。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需要我們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我們在磨練中成長成才,投身鄉村建設的步伐永遠不會停止。未來,我們將繼續懷揣著對鄉村的熱愛和責任,不斷探索創新,為鄉村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鄉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希望,每一位鄉民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作者:陳宇宇、張廷蘭、袁玲花 來源:貴州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氣象知識傳遞,青春力量涌動
-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和科學普及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13日到19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氣
-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