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再見鯉夢實踐隊來到福建省泉州市海濱街道新門社區,開展了為期4天以“探尋紅磚古厝,品味魅力閩南”為主題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再見鯉夢實踐隊成員與新門社區工作人員合照。文化傳承:社區課堂體悟閩南建筑實踐隊在新門社區開設的閩南建筑體驗課,通過帶領小朋友們親手制作古厝立體卡的方式,引導大家以更加生動、更加切實的形式體悟閩南建筑。讓學生能夠對從小生活的古建筑群有更深刻的了解,激發他們對于古建筑群的興趣以及保護意識。
圖為小朋友在制作古厝立體卡。通訊員 方寧煊 攝鄉村振興: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重點規劃區域為村莊文化遺產比較集中的村落核心區域,旨在形成以文創、休閑、民宿為新興主導產業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文化聚落,帶動閩南特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實踐隊發現梧林結合“小娘惹”和傘IP,不僅讓旅客感受到了當地特色文化的魅力,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當地社區帶來了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
圖為雨傘裝飾下的建筑。通訊員 方寧煊 攝古街改造:歷史遺產的活化利用實踐隊前往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改造項目實地調研。它的成功改造,是泉州在古街保護更新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實踐。正如園區的文化理念“用文化涵養城市,用創意溢滿園區”一樣,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園區巧妙注入現代商業元素,為古街注入新活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它不僅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獨特的文化體驗空間,也為其他城市的古街保護更新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合照。以舊修舊:微改造探索新出路在金魚巷,實踐隊們同時體會到了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被賦予新活力的街區。微改造的修復方式,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保留了當地的文化,在維護生活形態、降低文化沖擊同時做到了民生優先,建立了參與式和可持續再生的“泉州模式”,通對古建筑的內部改造和功能升級,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與保護優先、強化傳承的國家方針不謀而合。
實踐隊還對于古建筑保護方式等相關問題與當地居民和游客進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認為古建筑保護與現代城市發展可以和諧共生。
圖為金魚巷入口標志。通訊員 司山永 攝 歷史底蘊:博物館找尋新思路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實踐隊見識到了不同時期的石牌坊、各式傳統民居、各種形制的文物,它們濃縮了泉州深厚的建筑文化,以新穎而又獨特的形式,展示著泉州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文化積淀。深入參觀學習的過程中,隊員們逐漸領悟到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蘊,探尋出閩南古建保護的新思路。
圖為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室外陳列展品區。通訊員 司山永 攝通過這次“三下鄉”活動,實踐隊不僅切實體會到了泉州古建筑的歷史魅力,更深刻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的原因。
古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古建筑的保存與延續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靈魂的載體、與城市文脈的生成、傳承、創新息息相關、休戚與共。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并非要求一成不變或“冷凍式保存”,而要讓其“活起來”,成為城鄉特色標識和公眾時代記憶,更好融入現代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