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清晨,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本科2022級一“綦”向未來三下鄉實踐團隊集結完畢,正式踏上綦江之旅,拉開了“法韻傳古今,一綦向未來”三下鄉活動的序幕。
“莎姐守未”,我們在行動
“莎姐”是重慶市未成年人保護檢察工作的一個品牌。自2023年重慶市“莎姐守未”專項行動動員會議舉行以來,綦江區政法系統多措并舉,攜手筑牢未成年人權益司法屏障。立足于“莎姐守未”專項行動,我們首先走進了“莎姐•云翔綜合教育觀護基地”、綦江區人民檢察院、綦江區公安局,調研當地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
在座談會上,我們了解到,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需要聯合各方力量綜合開展,同頻共振、同向發力。不論是推進“一綦向未來”行動、搭建未成年人保護信息平臺,還是建立“311”工作機制、開展普法宣傳教育,都是綦江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關鍵環節。與此同時,“莎姐守未”專項行動注重在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中融入溫情,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旨在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未成年人案件。
二十年前,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王莎檢察官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過程中,以“春風化雨”般的辦案方式而聞名,被親切地稱為“莎姐”。二十年后,“莎姐”早已成為一個崗位、一個象征。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名字到符號,我們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莎姐”的堅守,有和藹溫情的循循善誘,也有“當訴則訴”的寸步不讓。
法治進校園,溫情送社區
以學校之教育促青少年德行之修養,是保護未成年人的關鍵一步。我們走進校園、走向社區——通過普法宣講、模擬法庭等活動與綦江區南州中學的同學進行互動;走向社區,送去溫暖和祝福,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
在法治進校園的活動中,南州中學的同學們說:“從普法宣講和模擬法庭中,我們了解了更多的維權途徑,更深地體會到我們的合法權益由法律保護。”將基礎理論與法律實踐相結合,為南州中學的同學們展示法治社會下的未成年人保護現狀,為青春少年樹立法治意識,是我們作為法學生莫大的榮幸。
田野鄉間,住著一群等待父母回家的孩子。當捐贈的書籍送到他們的手上,臉上綻放出的那一抹笑容,便點亮了整個夏天。
一版一畫,綦彩共繪
綦江版畫肇始于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取材于民間社會,色彩艷麗,表現形式夸張、浪漫、大膽,具有濃郁的世俗風情和生活氣息。
在“三下鄉”實踐活動的結尾,我們走進了綦江版畫院,去探尋綦江版畫背后的故事和魅力。在綦江區美術館副館長黃袁媛的工作室里,隨處可見正在創作的版畫作品。她向同學們介紹道:“我們綦江版畫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因為即使用同一塊刻好的木板印出的畫,也會因為顏料的干濕程度不同、按壓的力度不同、按壓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有同學親自體驗了綦江版畫的具體制作過程,在刻刀與木板的摩挲之間、在顏料與紙張貼合之時,用指尖觸摸版畫藝術的流動。
在綦江農耕文化的孕育下,綦江農民版畫發源于斯、生長于斯、繁榮于斯,成為了綦江區的一大文化名片。參觀版畫院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綦江版畫蓬勃的生命力——始于過往,盛于當下,也將延續至未來。
文稿:戴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