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煥新生,文旅興鄉情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7月6日上午,由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組織的赴廖家村文旅調研宣傳小分隊,深入十堰市茅塔鄉廖家村,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化旅游調研活動。此次實踐旨在了解村落文化旅游的發展現狀,為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廖家村位于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中南部,全村國土面積16.89平方公里,距城區約12-15公里,因為交通較為閉塞,村莊與外界來往不便,導致廖家村前期經濟發展緩慢,成為茅箭區貧困人口較多的村之一。之后在國家的經濟與政策扶持下,廖家村積極響應黨的方針與路線,抓住機遇,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調整村莊經濟發展模式,重視產業結構改革,從而帶動了村莊與村民的經濟收益的增長。
抵達廖家村后,團隊成員首先與村支兩委進行了交流。通過聽取村干部的介紹,他們了解了廖家村的基本情況、文化資源分布以及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隨后,團隊成員們在村干部領導下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歷史遺跡等地進行實地調研。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們發現廖家村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這里有秀美的山川、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這里還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歷史遺跡和傳統手工藝。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等因素,這些資源并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為此,團隊成員積極與當地村委會溝通,提出一系列建議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宣傳力度、提高文化旅游資源的知名度等。
村莊以馬路為分割線,馬路以右是村民的屋舍,馬路以左則是大型果蔬、花卉種植館。廖家村早期發展農業,主要產業是香菇、茶葉、羊肚菌種植,但由于山地多、耕地少,缺乏生產技術,發展傳統農業產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后,當地政府壯大集體經濟,激活振興功能,充分挖掘村莊資源優勢,積極融入“黨建+農旅融合產業鏈”建設,按照“綠色發展、打造精品”總體思路,優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香菇大棚基地、茶園觀景基地、中華蜂養殖基地、圣女果采摘基地、蝴蝶蘭種植基地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除此以外,廖家村提檔升級鐘鼓廟觀光旅游區,修建吊橋、文旅油坊、步游道,加強公路沿線碧桃、連翹、果樹的撫育管護,圍繞“百年楓楊”打造河堤古樹群特色景觀,建設綠色花海長廊,形成一線串珠、景景相連的精品旅游路線,吸引游客觀光旅游,帶動就業、促進增收。
為了深入了解游客的旅游體驗,團隊成員還深入了農家樂等旅游接待場所,與店家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成員們認真了解了飯店銷售狀況與用餐情況,并據此提出了改進服務質量、提升游客滿意度的具體措施。
村莊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面,更在于人們的精神面貌。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今成了熱情好客的主人,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心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書畫閱覽室里學習,青年人在創業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老人則在樹蔭下悠閑地聊天下棋,享受著晚年的寧靜。
在時光的長河中,曾經沉睡的古樸村莊如今已經悄然蛻變,如同破繭成蝶,展翅欲飛。這里,農文旅三者的融合如同一股清泉,滋潤了這片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這一切的變化,都是農文旅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讓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村莊煥發了新的生機。它不僅改變了村莊的面貌,更深刻地影響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增強了鄉村的內生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村莊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了一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地方。在這里傳統與現代、農業與服務業、本土與外界,正以一種和諧共生的姿態,共同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未來,廖家村將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前行,迎接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作者:楊丹丹 來源: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赴廖家村文旅宣傳調研小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