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十八洞村感想
7月11日,為期五天的十八洞村黨史學習教育實踐順利完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話實在不假。當我們團隊成員頂著烈陽,或是奮斗在夜晚辰時,或是在填寫問卷時面臨語言不通之難題,或是強忍經過崎嶇山路時生理上的不適,積極投入實踐活動中。這一路上,大家都相互打氣,相互鼓勵,亦是讓我看到了團隊的力量,也十分感謝帶隊老師陽信生面對出現的疑難,不遺余力地幫助尋找解決的辦法。潮濕悶熱的天氣嚇不到我們,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會讓我們退縮,因為我們是新時代有夢追夢的湖工商新青年。
好日子就在綠水青山中
十八洞村的景讓我沉醉。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湘西人,其實巍峨的山景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十八洞的景色不同,在精準坪廣場,你可以一眼望見一市三縣,視野豁然開朗,一座又一座的山重重疊疊,恍恍惚惚,最妙的是起來早些,感嘆村里濃密的云霧,一層又一層,可真成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待到氣溫稍高些,霧漸漸散去些,又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面”,一個時刻一個面貌,千變萬化,好不令人歡喜。十八洞村不僅有山、有云,還有驚險的懸崖,崖壁上的重重樹林,突的會讓人想起劉長卿的“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裊裊不可攀”。正在修建開發的十八溶洞雖遺憾未見真容,但看她的宣傳海報,也會積足好奇。除了天然景觀,還有新紅色地標文化,沿著總書記曾經走過的路走上一走,感受總書記走過每一步時所見,心中激動不已,紅色記憶讓人倍感溫暖;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八洞村民的精氣神,讓我們深刻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積蓄起前行巨大的勇氣和力量。
(2)回首來路漫漫,矢志不改初心
十八洞村的人讓我敬仰。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并且率先摘掉貧困帽子的貧困地之一,其中十八洞村的工作隊干部們、村民們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每一位致力于勤勞致富的村民的行動加速了“脫貧”列車到達終點;讓田修路、雙人合力抬巨木,十八洞村不止十八個故事,一個個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特別是駐村干部,但其實他們也是千萬普通人民的一員,有家庭,有自己的生活,舍小家為大家,十八洞村的“蝶變”, 亦是駐村干部付出的生動體現。在訪談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無論干部還是普通村民,都懷著對黨、對國家、對總總書記深深的感恩之情,喝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的品格,他們從未忘記,也時刻踐行。無論男女、老少,他們都圍著十八洞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像田曉隊長說的“好壞都是干出來的”,十八洞村中的每一個人都懷著“一心向黨,艱苦卓絕”的信念,時刻保持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在各項工作中“合成一股勁,擰成一股繩”,實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聚力。
攜感恩同行
十八洞村的情讓我留戀。是從什么時候感受到十八洞村的情的呢?是從走下公交車后十八洞村村口賣西瓜大爺的熱情指路開始的。十八洞的情,還體現在駐村干部、石順蓮奶奶、施進蘭老主任等對對我們大學生團隊的關心、關愛和支持,體現在十八洞村民及來十八洞參觀考察的游客熱情支持我們的訪問和填寫問卷,體現在我們打印調查問卷不便時,十八洞村部干部和駐梨子寨文明實踐站內企業員工的熱情支持,體現在愛在拉薩楊大姐、阿雅農家樂楊大哥等無論我們什么時候(有時候到了晚上九、十點)到店吃飯都會熱忱地為安排豐盛可口的飯菜、讓感受到家的溫暖和便利,體現在楊哥民宿對我們的要求有求必應,更體現在每天流連忘返于各大紅色新地標及耳濡目染于紅色人物講述的紅色故事給我們的深深的觸動。
三下鄉實踐的日子說不上輕松,但我們團隊也從未放棄,在本次實踐中,我也更加加深了對團隊合作的認識。十八洞村,我們再會!
作者:彭琳茜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賡續紅色基因 再邁紅色征途
- “學習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青春三下鄉|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赴新疆“文鑄火洲”紅色文化宣講實踐團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