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解怡)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發展,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為了更好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我作為泰州學院人文學院“尋訪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的一員前往山西運城開展為期16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進行吟誦文化社會調研與傳播,利用網絡新媒體拓寬剪紙傳播渠道,傳承非遺文化,推動鄉村振興。
傳承文化我先行在沒有接觸吟誦文化之前,我覺得它是一個很復雜的、難于理解的知識,但是家云秀老師巧妙地從我們的名字入手,帶我們去分析每一個字的平、上、去、入以及它們所對應的聲調、平仄。我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一時就學習了現代漢語,后來大二又學完了古代漢語,聽著家老師的講解,我此時深感扎實自身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有了基礎的認識后,家老師又將吟誦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將我們日常的生活用語采用輕吟慢誦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我體會到吟誦背后獨特的魅力和韻味。一個小時很快過去,在聽完家老師的講解后我仿佛醍醐灌頂一般,原來吟誦并沒有這么難,它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它可以貫穿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能夠克服畏難情緒,讓自己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創新教學敢實踐詩歌留住時光,吟誦印刻精神。此次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方山書院舉辦“輕吟慢誦”詩會活動,在將吟誦文化與古詩詞相融合的同時,也為孩子們帶來了禮儀課、國畫課、手工課、書法課、搏擊課等豐富多彩的課程。這里的孩子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們很有禮貌且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當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后,臺下就有無數躍躍欲試的小手,就算課堂上由于時間限制沒有被喊到,孩子們也會在課后找老師說出自己的答案。每當我看見學生們漲紅著臉賣力地舉著小手,我就忍不住為孩子們的表現鼓掌,因為我們正是希望用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窗外日光彈指過,席間花影坐前移 。”為期16天的社會實踐一轉眼就結束了,初到方山書院時這些孩子正在學院門前念著感恩詞,到如今能站在舞臺上進行古詩吟誦表演。這里的大部分孩子只要小學一二年級的水平,讓他們學會兩首古詩并不容易,中間也出了很多錯,但正是因為我們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舞臺上的精彩瞬間。或許這幾天的相伴在孩子們漫長人生中的一點,但是我希望這次的吟誦教學能讓吟誦在方山書院的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并開出美麗的花朵。
這次的社會實踐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它給我帶來的深遠影響卻遠沒有結束,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有多少人正在為傳播傳統文化而努力著,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更應該積極承擔歷史的使命,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引領人們學會吟誦古詩、愛上吟誦古詩文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時代賦予我們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和要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勢在必行。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