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3日起,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河風海韻”語言服務助學實踐團隊面向南京市棲霞區華僑城社區和西花社區及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學生開展為期2周的公益課堂志愿活動。
公益課堂進社區,繪本閱讀共成長 7月4日,實踐團前往南京市棲霞區華僑城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繪本閱讀+互動解答”兩大板塊,將雙語“公益課堂”帶進社區,提高小朋友們的語言文化素養,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
團隊成員杜燁楠結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帶領他們閱讀英文繪本,提高閱讀能力。通過繪本的主題“
I Like Me”,教會小朋友們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發掘自己的優點。
圖為繪本閱讀課堂
課堂外,團隊成員們通過教唱英語兒歌和做一些趣味互動小游戲,與小朋友們拉近距離。游戲內容是用英文猜出出題者心中的阿拉伯數字,小朋友們輪流回答,不僅鍛煉了大腦敏捷能力,還培養了大家的默契度。

圖為互動交流環節
傳統文化進課堂,校本特色展風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7月7日,實踐團前往南京市棲霞區西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主題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水文化的雙語課堂。團隊成員姜雨欣帶著小朋友們走進了最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向他們介紹春節的文化背景與傳統習俗。當談到春節的由來時,姜雨欣以“年”的故事拋出問題,引導小朋友們舉手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關傳說,在了解中國故事中堅定文化自信。

圖為介紹中華傳統文化和年的故事
作為河海大學學生,傳承弘揚水利文化與水利精神是水之子的責任與擔當。除了介紹傳統文化節日,團隊成員結合河海特色,進行水利文化的宣講。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水利小故事,小朋友們深切體會到偉大的水利精神。

圖為介紹水文化和水利故事
七彩假期云課堂,多元課程長見識同時,線上社區公益課堂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在云課堂中,團隊成員們根據問卷收集的結果,開展了英語口語、語文、數學、譯林英語、日記寫作、閱讀練習、新思維英語、繪本閱讀八門課程,每天還有口語打卡糾音、每日名言詩句推薦和英語小練活動。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各盡其責,有條不紊地進行課程內容開展活動。小朋友們踴躍參與,積極與老師互動,課堂氛圍活躍。

圖為云課堂
團隊成員徐洪濤同學負責譯林英語課的輔導,因材施教,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前五節課進行教材前五單元知識的學習,最后一節課進行知識回顧與課程總結。課余時間,徐洪濤會基于每一位同學的課堂表現撰寫課堂反饋,以便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短板,可以更高效地幫助孩子的學習。
團隊成員李憶湄同學利用學習雅思口語的優勢,致力于提高小朋友們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口語課程內容選擇了日常交際話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包括自我介紹、天氣、動物、愛好、家庭、數字等。“小朋友們用剛學會的英語流利地進行對話展示的時候,我感到自豪與欣慰。”李憶湄感慨道。
團隊成員姜雨欣同學負責新思維英語課程的輔導,該課程采用了南外小學英語的教材,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預習以及拓展相關英語文化知識。在教授課程中,姜雨欣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盡量給小朋友們拓展相關知識,舉一反三。例如,在講到地鐵 “Metro”一詞時,從生活中的英語出發,引導小朋友們注意地鐵站的英語標志,并且還拓展了南京地鐵的歷史,幾種不同的地鐵英文表達及由來等。
關注助學公益事業,了解社會助學需求除了服務基層,團隊成員們于7月17日前往江蘇省瑞華慈善基金會參觀學習,切實了解社會助學需求,學習優秀企業家精神,以思考當代大學生提高服務社會的本領才能。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
在基金會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觀看企業宣傳紀錄片,參觀了解企業文化。那一張張榮譽證書,一面面捐贈錦旗,一封封感謝信,無不彰顯了瑞華慈善基金會在支持貧困學生就學,幫扶貧困患者就醫,幫助困難群體改善生存狀況等方面的努力、付出與成就。“公益事業,意義重大!”團隊成員周靜瑤同學感慨道。
與基金會秘書處林經理的訪談會上,林經理重點介紹了基金會在西藏地區的助學項目,與大家分享了助學成果及小朋友們親手寫的感謝信。林經理鼓勵大家:“習總書記說過,‘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社會公益事業,還需你們青年一代接力傳承!”
“大學生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是青年學生了解基層、服務社會、增長才干的“堅定一步”。此次公益課堂助學實踐活動,不僅給小朋友們帶去寶貴知識,豐富小朋友們的假期生活,也讓團隊成員們得到鍛煉并收獲經驗,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和志愿精神,強化公益認知和公益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有一份熱、發一份光,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河風海韻”語言服務助學實踐團努力成為一支有力量、有溫度、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隊伍,提高服務社會的本領才能,助力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