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外青年三下鄉感悟收獲:非遺文化恰逢其時,廣大青年重任在肩
2023年炙熱的夏季,我有幸作為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英語學院“黔”綣民族文化,“江”達新村正能實踐團的副隊長,和實踐團成員們在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開展了為期五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我們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結合當前文化現象,走進濯水,走近文化的傳奇與奧秘,將社會實踐、文化實踐、專業實踐融會貫通,深挖當地文化背景、特色與現狀,助推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繼承,助力鄉村振興。
通過走訪、調查、考察、體驗,我們了解到,被列為市級非遺項目的后河古戲在冠有非遺字眼之外,在傳承與發展中卻存在很多痛點與難點。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這些民族記憶已經漸漸消逝,民間藝術與文化精髓很難被完整保留傳承,他們面臨著資金短缺、資源短缺、手藝流失等重大挑戰。通過親身體驗花轎迎親,我們感受到了當地土家族特有的傳統婚俗,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通過采訪石雞坨土陶傳承人劉海龍老師,非遺技術與扶貧、教育相結合的新型傳承方式為我們打開眼界與思路。通過走訪當地的紅色遺址,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的情景仿佛又重現眼前。走進重慶市民族博物館,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黔江特色民族文化與發展歷程。在黨的領導下,少數民族的發展欣欣向榮。離別之際,我們齊聚上善濯水廣場,為濯水人民獻唱,為濯水文化高歌,與濯水人民一起點起篝火,跳起擺手舞。篝火愈燒愈烈,民族的希望愈高、人民的生活愈好、文化的傳唱愈遠。
回顧前日,無限留戀,短短數日,終生難忘。我們三下鄉隊伍一路走來,盡是坎坷、盡是挑戰、盡是輝煌,時間仿佛永遠定格在了2023年的盛夏。我們懷揣著對民族文化的敬意,邁著堅定的步伐,一路向前,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在前期的活動策劃、活動立項及答辯的過程中,我們也曾感到彷徨、沮喪。所幸的是,我的隊友們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著我,建言獻策,最終順利通過答辯并如愿參加這次意義非凡的三下鄉活動。深入基層,深入考察,深入采訪,深入體驗,我才真正地認識到實踐帶給認知的無窮力量。
感謝相遇,我們懷揣著真誠與希望探尋大美黔江,感謝指導老師指點迷津,讓我們在迷茫無措時找到前進的方向;感謝濯水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指導學習,十二年的西部計劃志愿經歷讓我們肅然起敬;更感謝我們的精英隊伍,讓我融入其中,分享快樂與誠意,與隊伍交心,與隊友交心。在實踐團里,我們團結一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風格。五天時間里,大家基本都是凌晨兩三點還在整理資料、編輯文案、剪輯視頻,當天七點又早起全身心投入新一天的實踐活動當中。我從不歌頌過度的努力,但我的隊友們打破了我以往的認知,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專注、真誠、責任、青春與熱血。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領略不同的風景,領略不同的世界,但我始終會記得2023年的盛夏里我們一同歷經的蟬鳴與繁星點點。我們都是屬于世界上不同的個體,也許我們會留戀一生,留戀我們曾經所走過的每一段路,留戀我們曾經所經歷的一些片段,遇到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都讓我們成長。我們始終奔波在不同的道路上,懷揣真誠與希望,一路向前,永不低頭。我們始終邁著堅定的步伐,走著屬于我們這青春該有的光輝道路,沒有猶豫,沒有慌張。這次活動我們經歷太多,點點滴滴都存放在我們大腦的每一個神經深處,我們不會時常提起,但我們會時常想起,想起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我們再也回不去,這些歲月是值得收藏的,我們更為這份經歷感到驕傲和自豪。能和優秀的人相遇,和志同道合的人擁有共同的目標,是我莫大的榮幸。我也正在領悟到"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的真諦。愿我們真情永存,勝利曙光屬于我們每一個人,更屬于我們的團隊。
行文至此,悲喜交加,離別本悲,趕路要緊。我們還要奔赴在不同的人生疆場,領略不同的人生風景,而我們的回憶里想必盡是團隊、盡是友誼,讓我們在不同的人生路上熠熠生輝,不負青春好時光。
通過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我對自己也有了一個新的認知和定位。我不僅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作為時代延續發展的接力人,文化的傳承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短短五天,社會實踐帶給我的體驗和感悟遠超于課本上的知識,它拓寬了我的視野,給我的大學生涯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將成為我寶貴的一筆財富,讓我終生受益。
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我將始終牢記肩上擔負的責任與使命,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以新時代新青年的新面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為民族文化振興譜寫新篇章。
作者:馮彧 駱聽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