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通訊員 王紫薇 朱晨妤)
城市越發展,鄉村越需要發展,為了深入了解學習寶貴經驗,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響應黨的三下鄉政策,踐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助力鄉村發展,呼吁更多有志青年前往農村,共建美麗鄉村。長安大學赴山西陽泉激活特色產業˙振興美麗鄉村暑期社會調研隊于7月16日前往山西省陽泉市進行暑期社會實踐。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學習新時代惠民富民的優秀經驗。
7月17日實踐隊員前往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南村聚強合作社魚菜共生實驗基地進行參觀和采訪,經講解員的介紹,實踐隊員們了解到“魚菜共生”的新型復合耕種體系,即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高效共生體系。經過講解員的介紹,實踐隊員對魚菜共生項目的內容及其現代化農業發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對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深的理解,鄉村振興絕對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在生活中真正惠及農民?萍嫉陌l展,政策的支持,使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做到惠農富農,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
7月18日實踐隊員前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寧艾村紫砂工坊觀察調研,了解當地村民為建設紫砂工坊進行的努力和豐富經驗。負責人張巧堂向實踐隊員介紹到寧艾村的生坯制作主要分為手工制作和模具制作,工人也向實踐隊員展示了制作過程和制成的紫砂壺,并介紹了如何使壺身、壺蓋契合和以及紫砂工坊的工藝精美之處。行業不僅為村民帶來了新的經濟,而且為賦閑在家的女性勞動力帶來了工作,使她們產生了滿足感并且創造價值。
由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特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擁有自己的經濟支柱帶領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共赴小康。
7月19日實踐隊員前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紫砂一條街觀察調研,紫砂的工藝繁瑣復雜,不僅僅局限于紫砂壺,紫砂大師們制作很多的藝術品。在紫砂一條街上見到了由紫砂制成的如來佛、關公像、硯臺及生活用具等等。
紫砂產品雖是小物件,但可以變成富民興業的“大把式”,這樣的實踐在陽泉市正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同樣,鄉村振興戰略是大的工作方向,但當鄉村振興真正落實在每一個農村,體現在當地的人民和村委會學會以自身特點為基點出發,發展特色產業,達到富民惠民的目的。
7月20日實踐隊員前往山西省陽泉市博物館觀察調研,博物館志愿者們帶領實踐隊員們依次參觀關山煙云、百年巨變、妙像梵容、一眼千年、北方砂都五個展區。
在這里實踐隊員們領略了歷史的浩渺云煙,體會到了近代百年歷史中陽泉市的變化,充分闡釋了“在變革中壯大”,見識到了平定縣砂器的制作流程,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辛苦。
陽泉市博物館將古代與現代相連,歷史與現實相對,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學習發展陽泉市特色產業的經驗方法,從文旅、砂器等各個角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7月21日實踐隊員前往山西省陽泉市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觀察調研,參觀陽泉市的珍貴近代工業記憶,學習寶貴經驗。實踐隊員在園區中看到了近代以來陽泉市人民的努力奮斗,墻上寫著大字“自力更生,勤儉建國。”也展示了那個時代人民的奮斗歷程,看到了近代城市為了改變人民生活做出的一系列舉措,例如掃盲班、推行高考等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從精神層面上改變人民,使人民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富裕起來。
1947文化園的巧妙設計再現了陽泉人民艱苦創業、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陽泉人民為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縮影。
本此三下鄉活動漸入尾聲,而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始終貫徹落實。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美麗鄉村的建設還在路上,實踐隊員也感觸良多,切實體會到因地制宜的特色鄉村振興戰略,學習先進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