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凌晨四點起來一趟,六點起來一趟,七點準時被鬧鐘鬧醒的我開啟了我的第二次三下鄉(xiāng)之旅。烈日與暴雨輪番上陣,燥熱與濕熱接替上演,而我們的空調似乎在斗著氣,也進行著十六攝氏度和錯誤的交替。炎炎酷暑并未消卻我們的熱情,急促暴雨也未消散我們的憧憬。八點我們準時出發(fā)三湖村,迎接著我們來到這的第一次教學任務,這次我的任務與以往不同,我負責拍攝照片。在鏡頭下,他們有著顯露出他們純真與自然的燦爛笑容,他們有著極具特色的小麥色皮膚,他們還有著一雙明慧有神的大眼睛。令我最深刻是皓宸同學,他作為營里最小的孩子,本該是最活潑的年齡,卻在上課時比絕大部分同學都要安靜認真,上課時踴躍舉手回答問題,下課時也不會吵吵鬧鬧,有著他這個年齡段與眾不同的沉穩(wěn)與安靜。總之這一天是收獲大于疲憊的一天,孩子們的笑容總能給予我們力量。
7月5日課余我沒有陪小伙子們去娛樂嬉鬧,而是一個人坐在大樹底下思考著,抬頭望去,飛機一趟趟的從不遠處起飛,經過我們上方時感覺是如此如此的近,好像要把我們帶出鄉(xiāng)村,去往更加發(fā)達的、更加先進的地方,但是可惜的是這群兒童大多既沒有父母的陪伴,看似也難以逃離這片青山黃土還有陪伴他們祖祖輩輩的沅江。你從他們眼中看到的純真與自然,或許就源于他們遠離城市的煩擾與世俗,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無法選擇,自出生起就基本上決定了你的見識等要比出生于城市的孩子要低,所以出生于農村的人只能依靠祖祖輩輩的奮斗,去盡力彌補這種差距、彌補不足,我也是出生于一個貧困縣的普通家庭,看到這一幕幕真的深受感觸。那天還聽說了另一件事,手工課上小孩們學習了如何折花朵,一位小女孩折好后將她折好的花朵送給了一位小老師,當小老師問她為什么不送給她媽媽時,她說了一句我沒有媽媽,當時我們的小老師恨不得抽自己兩巴掌,但是小女孩緊接著來了一句我媽媽去了東莞。媽媽從小就缺失的陪伴讓小女孩都能說出我沒有媽媽這種話,聽到后我們內心是酸酸的,突然明白了我們來到這里的意義——陪伴。
7月7日在突然聽到三下鄉(xiāng)結束日期突然提前之后,內心有著一些些舍不得,經過了五天的相處,我好像已經在這呆了一年又一年。這些文字上的表達,在回家倒數第二天本該是正常上課的時候,也就是今天的一節(jié)制作書簽的手工課程,已經轉化為了老師和孩子們臉上縱橫的眼淚,止也止不住。孩子們將書簽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寫下他們想寫下的話,有好好學習,有健康平安,還有舍不得各位老師,也就是在見到孩子們的文字之后,情緒在那一刻迸發(fā),一發(fā)不可收拾。無關乎年齡,孩子們和志愿者們在這些天建立起了一段值得永遠銘記的珍貴友誼。

或許在不久后這段回憶會封存于心,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做個真正的麥田守望者,按照自己內心所想去做,哪怕會很艱辛很寂寞甚至很委屈,我都會義無反顧的;守望麥田,卻不是為了收獲,我只是欣賞那一種天地的杰作,樂于把自己融入那無盡的麥浪,與他們一起共同去追尋自己心中的“星星”。而在這悠長命運中的黃昏,常讓我望著遠方發(fā)呆;而腳步聲在叫嚷,是時間在催促著我遠行,這美好的支教經歷將永遠留在心里,永遠不會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