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衍江河,文開齊魯;濡養先賢,經行太古。山東作為文化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大省,多年來以“一山一水一圣人”為文旅發展的閃亮名片,現山東多地已發展了具有文化、審美、認知等多維度的復合文旅體驗模式。同時,山東文旅發展產業業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和區域建設的重要跳板之一。為研究山東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文旅發展模式與鄉村振興融匯機制,2023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來自眾多不同省份的10名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支持下成功組建“齊魯山河實踐隊”,并于7月17日—7月22日趕赴山東曲阜市、泰安市、濟南市、聊城市四座城市開展為期六天的社會實踐研學活動,齊魯山河實踐隊于7月23日勝利完成全部既有實踐計劃。本著“腳踏實地走四方,全心全意促發展”的責任感和上進心,齊魯山河實踐隊隊員們實地探究歷史古跡遺址感悟華夏魅力、走進現代化博物展館領略文化風采、走訪調查一線群眾鍛煉綜合實踐能力。通過采取線下調查問卷采集問題、聯絡采訪地區建設負責人、組團研學教育場館、實時記錄實踐行程信息、集中討論實踐專題工作等實踐形式,齊魯山河實踐隊對員們深化了對山東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識和整體感知,并聯系新時代黨和國家關于文旅方面產業的建設政策總結了區域文化帶動地方建設的IP效應落地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機制構建的寶貴經驗,意義頗豐。
圖為實踐隊員們同指導老師的合影 楊興潭 供圖
探秘孔廟:夢回春秋同孔子吟語
7月17日下午,齊魯山河實踐隊從青島市出發趕赴濟寧曲阜三孔景區之一的孔廟開展社會實踐研學活動。實踐隊一行人抵達孔廟萬仞宮墻前后,對于城門上題寫的“萬仞宮墻”心存疑惑,隨即查閱歷史資料后發現此典故來自于孔子其弟子子貢贊美孔子學識的厚度如同宮墻萬仞一樣,后來清朝乾隆皇帝手提御筆為“萬仞宮墻”。在了解此題名典故來源后,實踐隊員們內心中同樣悠然而生起對圣人孔子的景仰之情。在孔廟景區城墻內外,實踐隊員們向景區文創產品商販、慕名前來的游客、研學教育的學生的不同人群發放調查問卷,向他們詢問了關于三孔景區宣傳知名度、保護與開發、面臨阻力等方面問題。通過實地調查訪問一線群眾,實踐隊員們拿到了來自于市民反饋的真實心聲,這對于今后開展專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進入孔廟內部,實踐隊員們在瀏覽孔廟古樹、殿宇、碑林等古跡遺存時發現眾多景區保護修繕措施,例如古樹套上鐵箍固定圈防止樹木劈叉倒伏、古代建筑加裝防護網格阻止鳥類筑巢、碑林四圍安裝鐵制柵欄禁止游客隨意觸摸等,這些措施從細微之處盡到了保護文物的景區責任,為全國歷史遺址景區建設提供了榜樣經驗。實踐隊員們漫步在靜謐的孔廟中,隨處可見的是祈福的文化裝飾品和極富有儒家文化的文創設計,這無疑營造了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感。參觀完孔廟后,當走出萬仞宮墻后,實踐隊員們久久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不愧是孔廟!”其中一位實踐隊隊員說道。
孔子博物館:傳統文化的復蘇新活力
7月18日上午,齊魯山河實踐隊繼結束孔廟的研學之旅后,隨即趕往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的孔子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在尚未進入展館內部參觀時,實踐隊隊員們驚嘆于孔子博物館外圍的宏偉建筑。作為國家第四批一級博物館,孔子博物館主館以仿漢式建筑為基調,以其占地面積大、建筑格局大氣深深吸引著每位實踐隊員的眼球。在場館入口大門外的巨大孔子塑像前,實踐隊員們有幸采訪到了正在舉行模擬祭祀典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教授給實踐隊很多關于衍生公服飾考究和歷史變遷的文化常識,大大拓寬了實踐隊員們的眼界和學識。進入場館后,實踐隊員們發現這座現代化博物館實際應用了數字可視化呈現技術和創意性空間造型設計,這些現代化展館細節設計生動展現出孔子其人輝煌燦爛的人生經歷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查閱資料之后,實踐隊員們發現孔子博物館位于曲阜城中軸線的南端,一條大成路貫通博物館與孔府、孔廟、孔林,在空間規劃上體現了“三孔”與孔子博物館的內在聯系,這種匠心獨具的選址設計也饒有意味。博物館內陳列有眾多文物古跡,實踐隊員們零距離接觸這些歷史久遠的珍貴文物,青春的脈搏與文物同頻共振。在“大哉孔子”展覽中,實踐隊實地體驗爆火的模仿微信界面設計的“夫子問答”互動小游戲,同圣賢孔子來一場古今對話吸引著眾多年輕人的興趣。在數字觸屏上,實踐隊員們可以用手指點擊編鐘圖案或者古箏琴弦以此來發出眾多美妙的音律,“仿佛成為了古人在感受音樂的美好”,一名實踐隊員興奮地評價道。白色書墻上的浮雕文字、栩栩如生的白石石塑、光影變換的數字展屏、古色古香的歷史文物撥動著每位實踐隊員向往儒家文化的心弦。在參觀完孔子博物館后,實踐隊員們各個都感慨萬千,決定要幫助孔子博物館擴大推廣宣傳,向全國介紹文化傳承的曲阜市經驗。
圖為實踐隊員們在孔子博物館前的合影 劉人方 攝
九女峰鄉村示范區:藏在美山好水間的幸福村
7月18日下午,齊魯山河實踐隊離開曲阜市并按照預定計劃組織前往了泰安市。近幾年,泰安市委市政府和山東文旅集團聚焦產、學、養、游四大核心產業,以鄉村振興為主要抓手將地處深山僻壤,交通閉塞的九女峰道朗鎮貧困鄉村逐步打造成為集鄉村文旅、康養度假、高效農業于一體的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區。為探究九女峰道朗鎮依托文旅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機制,7月19日上午,齊魯山河實踐隊一行人前往九女峰鄉村振興示范區開展研學調查實踐活動。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之前,實踐隊對員們提前聯系好九女峰道朗鎮東西門村村黨支部書記朱士印開展專題采訪工作。在進行采訪之前,實踐隊員們表明了本次實踐的原因和目的,朱書記很熱情地接受了實踐隊員們的專題采訪。在九女峰沉浸式景區內的特色農家小屋內,朱書記同實踐隊員們互相交流。在本次專題采訪活動中,實踐隊員們就九女峰鄉村過去與今昔的對比情況、九女峰依托泰山旅游資源實施鄉村振興過程的方法與阻力、九女峰農村未來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可提升的空間等方面向朱書記提問,朱書記面帶笑容,耐心地解答了實踐隊員們的疑惑。“過去,這里是鬼住的地方,現在,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朱書記在采訪接近尾聲時激動地感慨道。采訪結束后,實踐隊員們組織進去九女峰景區開展觀光研學活動。在進入景區內部的鄉間小道兩旁栽滿了栗子和核桃等農家樹木,在山頂,實踐隊員們進入被譽為“山東省最美書房”的九女峰書房進行參觀體驗,位于峰頂的書房的簡約化建筑設計和曲線型房屋建構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慕名前來。通過詢問云頂書房的銷售員,實踐隊員們得知九女峰打造了“云”字牌系列文旅項目,成功助力了九女峰文旅IP款的爆火。參觀完云頂書房后,實踐隊員們后續逐漸參觀了星空郵局、故鄉的月、大峽谷、楓月無邊等爆款網紅打卡地點。實踐結束后,隊員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個字“美”。九女峰鄉村振興示范區依托文旅資源打通內外聯系,吸引外商投資建設景區,牽引鄉鎮共同致富發展的經驗值得全國借鑒。
泰山:登臨絕頂覽眾山渺小
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傳承歷史,集國家興盛、民族存亡的象征于一身,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東方文化的縮影,更是齊魯山河實踐隊探究山東文化旅游遺產資源問題繞不開的熱點話題。7月18日傍晚,齊魯山河實踐隊共同決定前往泰山風景區進行參觀,計劃夜爬泰山。齊魯山河實踐隊前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全體隊員對于登頂泰山滿懷信心,同時也對在日觀峰拱北石欣賞泰山日出充滿期待。首先,實踐隊員們乘坐泰山客運大巴抵達中天門處,從中天門出發向泰山“進軍”。實踐隊員們發現登頂泰山的道路兩旁具有很多販賣諸如祈福紅飄帶、泰山文創石刻、泰山紀念令牌等文創產品的商販,這無疑給泰山風景區增添了眾多傳統文化的氛圍感,也向外界傳達了泰山文化的精彩。“登頂泰山的旅程雖然艱辛,但是和這么多人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這種感覺很幸福很有干勁”,其中一名實踐隊員一邊登山一邊感慨道。在登上最后一級臺階后,實踐隊員全員成功登頂泰山日觀峰,此刻日觀峰上既有人搖動國旗高唱國歌也有人放空吶喊,這種熱情勝利的氛圍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在場的實踐隊員。最終,在漫長的寒夜等待中,一抹曙光浮現于遠方天際,云霞顏色變得姹紫嫣紅。在實踐隊員的矚目仰望中,一輪耀陽緩緩從云端浮現,全體隊員見證了著名的泰山日出。通過實地體驗泰山,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泰山的確是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地質奇觀和諧融為一體的絕佳景區,例如宏偉壯觀的碧霞祠等眾多殿宇建筑、五岳獨尊的古代石刻等遺存古跡、云海日升的絕美風景等。
大明湖:水光山色與人親
7月20日下午,伴隨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市文旅局宣傳短信的提醒,齊魯山河實踐隊一行人離開泰安市來到泉城濟南。大明湖歷史悠久,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稱“歷水陂”,唐時又稱蓮子湖,北宋文學家曾鞏又稱其為“西湖”、“北湖”。大明湖作為老一輩濟南人心中的觀光勝地,每年擁有絡繹不絕來參觀的游客。為探究大明湖熱度不減的深層次邏輯,齊魯山河實踐隊于7月21號上午前往濟南歷下區大明湖公園開展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由大明湖北門進入景區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名湖公園的古鼎和歷史主題的浮雕文化墻,一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實踐隊員們漫步于湖邊,欣賞著湖光美色和荷花美景,深刻感受到了大明湖公園內在的深沉的濟南味道,具體說來就是集休閑、養生、文化、園林、生態復合一體的公園氛圍感營造和建設。大明湖公園同樣重視對于文物古跡建筑的保護與開發,例如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提到的鐵公祠現已經保護地非常好,還有規模龐大的道觀廟宇同樣保留了古代建筑的斑駁風格,以及具有觀光特色的明湖石橋也是少有現代工業化的痕跡等等。行至超然樓前,實踐隊員們在被超然樓高大宏偉的建筑所折服的同時也被超然樓旁熱情跳舞拉歌的中老年人群深深吸引。大明湖景區建設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各方游客到此開展活動和進行休閑,這也是大明湖始終成為濟南市民喜愛勝地的原因之一。最終,實踐隊員們在大明湖牌坊前合影留念。
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運載天下興亡事
7月21號下午,齊魯山河實踐隊離開濟南市并前往聊城市開啟最后一段社會實踐旅程。坐落于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山東聊城,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是聊城市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一處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為探索京杭大運河山東聊城段的興亡往事與發展情況,7月22日上午,齊魯山河實踐隊前往位于東昌湖公園的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開展實地實踐活動。在實踐隊尚未進入場館參觀時,博物館外面廣場上,一群中老年人正在組團揮舞各型各樣的彩條,還有遠處一群人正在氣定神閑地打著太極拳,這些文化娛樂活動為聊城運河東昌湖公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實踐隊進入博物館內部后,一座巨大的運河古船等比例復刻模型擺在博物館一樓展廳的正中央。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內同樣陳列了眾多歷史文物古跡,應用全息投影等數字可視化方式向游客生動敘說著千年古運河的沉浮往事。令實踐隊員們驚奇的是,運河博物館內開設了綠色生態保護專題展覽館,里面收藏了眾多當地中小學生的廢品創意設計作品、生態文明建設改造樣式影像、學生書法作品等,這無疑增加了博物館展覽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更能吸引游客參觀,體現聊城市溫暖的文旅人文氛圍感的營造。通過參觀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實踐隊員們對于京杭大運河誕生、發展、完善的歷史變遷沿革和運河應用的建造技術有了更深一層次的了解和認知。參觀完運河博物館后,實踐隊員們對于運河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深有感觸。為對運河保護貢獻一份青年力量,實踐隊員們集體提議到運河一脈形成的東昌湖灘涂附近開展垃圾清掃保潔活動。當實踐隊員們努力撿拾完灘涂上的垃圾后,看著大變模樣的湖邊灘涂,實踐隊員們各個都笑了起來。“我感覺這是有實際意義的有價值的行動”“我們就應該為運河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實踐結束后,兩名實踐隊員激動地說道。
歷經六天四城市的社會實踐實地研學之旅,齊魯山河實踐隊對于山東“一山一水一圣人”文旅發展模式與鄉村振興融匯機制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在吃苦中歷練,在歷練中成長,實踐隊員們不僅收獲的是對于社會實踐既有工作的研究成果,更有團結合作、綜合實踐、調研方法、戰略思維、統籌管理等經驗的累積。本次社會實踐勝利閉幕后,齊魯山河實踐隊全體隊員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青春的活力投身于為人民為祖國偉大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