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增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7月5日-7月9日期間,福建醫科大學“文閱福州,遍覽非遺”社會實踐隊前往福建省非遺博覽苑、沈紹安漆藝博物館、茉莉花茶文化館以及三坊七巷開展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社會實踐主要圍繞學習八閩大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主題開展,對軟木畫、漆線雕、茉莉花茶窨制技藝、脫胎漆藝髹飾技藝等非遺文化開展學習調查,旨在通過學習非遺文化并領會其中蘊含的中國精神,引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了解和傳承非遺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圖為隊員在非遺博覽苑前廳留影紀念)
躬身實踐學習,體會非遺之美
非遺文化之美絕不僅限于視覺上的震撼之美,更在于其背后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在本次社會實踐中,隊員們采訪了漆線雕、軟木畫等多位非遺傳承人,得以近距離學習制作手法和了解背后藏著的故事。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隊員們親身體驗了剪紙、松溪版畫、茉莉花茶窨制的基本制作過程。在實踐學習過程中,隊員們收獲滿滿,深刻非遺文化后蘊藏的中華民族智慧,真切領略到了非遺文化的多彩瑰麗,為大家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自身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提供了重要幫助。
(圖為老師為隊員介紹軟木畫的制作過程)
深入學習交流,了解傳承困局
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與非遺傳承人的采訪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了目前眾多非遺文化傳承存在的困局。眾多非遺文化技藝的學習周期長,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嚇退了眾多年輕人。同時大部分非遺產業在市場上的收益較低,許多傳承人的收入不夠穩定,還有整個市場對于非遺文化產品的需求不足,眾多文化產品無法進入消費者家中。傳承人也向我們表示目前國家已經出臺相應政策,助力傳承發展,相信未來會向好的趨勢發展。學習和傳承非遺文化并不能只看其美的震撼一面,更應了解和直面其目前存在的困局,在深入了解之后,針對其存在的傳承困難,才能做到上下一心,共同為非遺文化傳承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圖為老師為隊員講解茉莉花茶制作過程并教學)
著力文創制作,發揮宣傳功效
非遺文化要在現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需要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結合在一起,讓非遺文化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在實踐活動的最后,隊員們深受鼓舞,決定為閩都非遺宣傳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隊員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軟木畫和閩劇等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中,創作出了日歷、書簽、筆記本等文創產品,助力非遺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和“火”起來。同時,隊員們也將非遺文化融入到文字和圖片之中,通過制作有關非遺文化的宣傳單并分發的方式,將人們的目光帶到非遺文化中,號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和學習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
(圖為隊員介紹宣傳非遺文化)
至此,福建醫科大學“文閱福州,遍覽非遺”小隊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在過此次社會實踐中,隊員們學習到了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正是因為有了如此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才能始終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遺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展現了中華民族勇于拼搏,精益求精的精神風貌。作為新時代青年,對于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負有時代責任,應該竭盡所能將這些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鑄就社會主義新輝煌,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