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0日,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實踐團前往浙江大陳島開展“學習紅色墾荒精神,續寫青春奮斗華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追尋墾荒足跡、探訪新時代墾荒者、走進清華鄉村振興隊、開展土壤質量研學,助力綠色發展,傳承墾荒精神,續寫青春奮斗華章。

實踐團隊人員手拿華農風車與十六字墾荒精神合影
庚續紅色墾荒精神,向“新時代墾荒者”看齊 7月18日,團隊成員來到共青團十九大代表、大陳鎮團委副書記陳雪妮辦公室,聆聽墾荒故事,感悟新時代墾荒精神。
“有了第一批墾荒隊員的不畏艱難,拿著鋤頭鐵鍬,一鋤一鍬地搞起建設,才有墾荒精神的起源,有了今天的大陳”,陳雪妮指著掛在墻上的十六字墾荒精神,緩緩道來1956年老墾荒隊員初登島時的情景。1956年,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向青年首次發出了建設墾荒青年隊的號召,467名墾荒隊員義無反顧登島投身島嶼建設,開展了為期五年的墾荒行動,墾荒精神也由此誕生。“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大陳島,一次登島兩次回信,深情厚愛激勵著每一個大陳人,畢業之后,我毅然決然選擇到大陳島工作,成為新時代墾荒者的一員。”95后的陳雪妮作為當時大陳最年輕的干部,毅然扎根“海上荒島”。“將我所學貢獻大陳島,把老隊員們的墾荒精神宣傳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到,做好新時代墾荒者”。談及過往,陳雪妮用笑容將工作的艱辛一筆帶過。

實踐隊隊員與新時代墾荒者陳雪妮進行交談
即使時代不同,但他們的精神同樣可敬。正是一代代墾荒人對事業與信仰的堅毅定力和執著堅守,正是一代代墾荒人付出熱血和青春,才逐漸孕育出了“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同樣,越來越多像陳雪妮一樣的新時代墾荒者不斷擴充“墾荒隊伍”,掀起建設大陳島新時代的墾荒浪潮,傳承和發揚新時代墾荒精神,在時代大潮中以躬身實踐作筆,書寫墾荒新解。
打造綠色低碳海島,掀起新時代“墾荒”浪潮作為浙江省首批低碳試點鄉鎮,大陳人在向著“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奮進過程中貢獻著大陳智慧。為深入了解大陳島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7月19日,實踐團隊走訪了大陳島國家電網服務站、供水所。
“我們成功地布設了全球首條柔性低頻輸電海底電纜,每年減少約440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電網服務站工作人員露出自豪的笑容,他表示,推動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直是大陳電力的追求。隨后,實踐隊員進一步了解當地水資源管理情況,供水所負責人如數家珍的介紹大陳“水”,“我們會永遠保障每一位大陳人的用水安全,降低大陳島附近海水污染風險”。

供水所負責人為實踐隊隊員介紹大陳島水系分布圖
在供水供電等方面,大陳人也始終接力傳承墾荒精神,投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邁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蹚出一條新時代的“墾荒路”。

實踐團隊隊員對當地的植被和土壤進行簡要采樣觀察
社會實踐途中,實踐隊員走進田間地頭,觀察當地土壤特征并采集海島典型土壤樣品,后續將進一步測定理化性質,提供相關專業分析數據,為提高大陳島的土壤肥力、增加海島土壤的碳匯貢獻華農力量。
參觀新時代“墾荒”基地,走進清華鄉村振興站點7月20日,實踐團隊前往清華大學駐大陳島鄉村振興工作站進行學習交流。
“我們緊緊圍繞‘重走大陳島墾荒之路,爭做新時代墾荒青年’這個主題,自2019年5月首次開展實踐以來,學校派出的100余名同學將足跡印在大陳島的各個角落,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墾荒精神與斯土斯民相結合,為海島注入了青春活力。”工作站的工作人員熱情地介紹到。據了解,工作站通過策劃大陳島旅游產業、開展多點位改造設計、研究海島風貌與人居環境、宣傳海島特色風光等方面多角度切實推進鄉村實踐工作,持續參與到鄉村發展進程中去,為鄉村引進更多人才資源,激活鄉村閑置豐富資源。在聽完工作人員的介紹后,實踐隊員張萬年感慨到“清華學子將專業知識與實踐鮮活結合,牢牢扎根基層,為這塊‘能成事的地方’貢獻出青年力量。作為農業高校的我們,更應該牢記習總書記‘自找苦吃’的殷殷囑托,積極扎根鄉土服務鄉村,用興農本領傳承墾荒精神,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展現青春力量。”

實踐團隊走進清華大學駐大陳島鄉村振興工作站,與相關人員交流探討
社會實踐期間,團隊成員還走進作為全國首家臺胞文史館的大陳島館,系統深入的了解“大陳傳統習俗”、“魂牽夢縈故土情”、“大陳新村今貌”三個板塊,通過學習375幅珍貴圖片全方位的了解大陳特色風土人情,再現了大陳的歷史記憶和人文特征;前往作為墾荒第一鋤和墾荒隊員宣誓地的墾荒碑,了解當年467名墾荒隊員從農業到畜牧業再到海洋捕撈業和海洋養殖業,再到最后的工業的墾荒足跡;前往甲午巖處思歸亭,深入探尋“望海覓巖云曾聽波濤澎湃,飄蓬歸故里來尋根本枝蔓”的兩岸大陳人的思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