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農大學子三下鄉:實踐淬煉青春,促進創新發展
6月30日至7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赴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挽時代星光,探鄉村特色”發展成就觀察團實踐隊在張宛兒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進行為期三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圍繞“晉江經驗”在東石鎮文化、經濟、民生的貫徹落實開展調研,調研東石鎮“三產”融合創新發展。
回顧此次“三下鄉”活動,我感慨良多。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實踐出真知。

圖為實踐活動開始前,實踐隊成員開展實踐流程和安全預案討論 林舒彥 供圖
從打造地下革命斗爭史館、鄉村記憶館,到計劃旅游景點抱團環式發展;從傘都產業館、傘企發展更上一層樓,到胡蘿卜種業突破國外牽制研發出自己的品種。東石鎮政府的支持和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圖為塔頭劉村劉永進書記帶領實踐隊成員參觀地下革命斗爭史館,并給實踐隊成員講解相關的民俗文化和歷史事跡 陳品咨 供圖

圖為福禧種子有限公司劉澤洋經理在給實踐隊成員講解胡蘿卜的發展史和種植條件 陳品咨 供圖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農場地里觀察農作物生長狀況,為農作物拔草 陳品咨 供圖

圖為傘都產業館相關工作人員在給實踐隊成員講解傘骨的制造過程 林舒彥 供圖
這次走訪和參觀讓我更加了解了東石鎮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和一些現在仍然存在的發展問題。比如塔頭劉村早在2013年就已經將大操大辦節日改成了舉辦文化節,反對鋪張浪費,弘揚節儉風氣,讓優秀民俗文化能夠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得到慶祝和展現。而制傘工藝中,由于縫傘技術和準確度要求較高,且會這個技術和愿意去學習的人都較少,面臨著他們退休后后繼無人的問題。企業目前也沒有足夠的創新能力由人工轉為機器生產。又因為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在人才引進和留住人才方面較為困難。而這些都啟示我們學生,應該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發展狀況結合起來,為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微薄之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親身去體驗,親自去實踐,深入鄉村,實地調研,我們才能學習到更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不僅擴展了知識面也更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閱歷。
實踐檢驗不足,實踐鍛煉能力。在“三下鄉”的物資準備、行程安排,行程過程中與老師、企業工作人員和敬老院工作人員等的溝通交流,“三下鄉”每日結束后的反思,“三下鄉”結束后的宣傳稿件以及感悟收獲和心得體會的撰寫中,我們得到了許多的鍛煉,同時也發現了許多不足,比如:我們的交流和溝通能力有待提高,宣傳和總結能力還不夠到位,團隊協作的精神有待加強等等。這些問題的發現給了我們查缺補漏的機會,在不斷的完善自我中塑造出更好的自己。
此次“三下鄉”活動對我來說是一份寶貴而難忘的經歷,即使實踐時間較短,但在實踐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給予我許多的驚喜和收獲,作為農大學子的我們,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用自己的所學所想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為東石鎮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是我們實踐鍛煉的重要平臺,讓我們有活學活用的機會,讓我們能夠發揮我們的所學知識,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走出課堂,深入一線,檢驗知識,為東石鎮的發展貢獻出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