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水庫文明綠色行,共建和諧生態圈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之后,中國對于生態環境的治理有了極大的改善,全國各地都在對生態環境進行著不同程度的保護和治理。例如深圳市福田區的“綠道”項目、北京市的“綠色出行”計劃、上海市的“垃圾分類”計劃、三峽庫區生態修復工程等等,各地秉持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堅持和改進環境治理的方式和方法。為進一步了解和深入到環境治理的工作中,在7月5日,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星語小分隊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佛子嶺水庫進行調查和志愿服務活動。星語小分隊在去前提前了解了佛子嶺水庫的一些信息。
7月5日,星語小分隊的實踐隊員們提前制定好了計劃,實踐隊員們以水庫為主要調研對象,旨在了解水庫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生態環保問題,并通過一系列的實地考察、文化交流和社會參與活動,促進綠色發展和文明行為的普及。在調查結束后,實踐隊員們也會聯系當地水庫的管理人員,自愿幫助水庫進行一些垃圾的清理活動、給游客普及水庫治理的相關知識,以便更好的將鎮府對于環境治理的措施普及給游客,減輕水庫工作人員的清理壓力。在活動開始前,星語小分隊的實踐隊員們準備了活動組織的服裝旗幟等東西。在準備工作完成之后,他們開始了對水庫的調查活動。
佛子嶺水庫,是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淮河支流淠河東源上游,壩址在安徽省霍山縣城西南17公里處,漫水河、黃尾河徑流入庫。是建國初期中國自行設計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連拱壩水庫,佛子嶺水電站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水電站。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系治淮委員會佛子嶺水庫工程指揮部設計。在調查過程中,實踐隊員們發現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治理的非常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景色,使得該景區在節假日可以吸引來大批國內外的游客前來游玩。但大批游客游玩的同時,給水庫的衛生治理帶來了較大的挑戰,所以實踐隊員們在調查的過程中也不忘幫助水庫的工作人員清掃游客遺留的垃圾。雖然有的時候會有較多垃圾清理,但星語小分隊的實踐隊員們沒有一絲怨言。
在實地調查中,實踐隊員們深入研究了水庫建設、水資源管理、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在實地考察和現場交流中,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水污染、水資源浪費等。同時,他們也了解到了許多成功的綠色文明案例,如推廣可再生能源、開展水質監測與保護、建設生態農業等,這些案例為當地對于水庫的保護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實踐隊員們也深入當地社區中,進行一些保護水資源的宣講。首先,他們呼吁提倡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大家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節約用電、減少廢物等。其次,他們強調加強水庫環境保護與治理,提高水治理能力,加強水污染的監測和減排措施。此外,他們還建議推廣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方法,開展節水措施,并推廣生態農業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景區里,實踐隊員們不僅清掃垃圾,對于游客的到來,隊員們也會向他們科普有關水資源保護和水庫治理的知識,使游客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在游玩的過程中,也不要忘了要時時刻刻保護著環境。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下,保護自然環境,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位于河北省的塞罕壩林場,在一代代務林人的建設與堅持下,塞罕壩林場建了起來。55年來,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55年來,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在荒漠上徒手種下一百一十二萬畝人工森林,將森林覆蓋率提高至80%。從一棵樹到一百一十二萬畝,從一大片荒漠變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壩人讓世界看到人類正在創造綠色文明的奇跡;55年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精神感動中國,感動了世界。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我想,這就是環境治理的意義吧,將生態圈維護的越來越好。
此次活動不僅讓實踐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水庫地區的生態環境現狀和問題,也為保護水庫生態環境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通過參與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也增強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責任感,培養了對綠色發展和文明行為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相信通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共同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生態圈。愿我們共同努力,以綠色文明行為為紐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美好未來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