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次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我們參觀了常州博物館,首先對常州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按照歷史的發展脈絡,我們參觀了史前常州、延陵季子、齊梁故里、中吳要輔、儒風蔚然五大板塊,并借助600余件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閱覽了常州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人文景觀。這個過程開拓了我的視野,增加了我的知識,讓我感受到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受益匪淺。此外,我們參觀了謝稚柳藝術館,了解了常州的杰出歷史人物的藝術之路和卓越成就,更加增強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人文修養。其次,我們觀賞了劉國鈞捐獻的紅木家具陳列,這批紅木家具做工精湛,紋飾優美,材質以老紅木為主,大多為清末至民國初的產品。由于整套捐贈,種類齊全,其完整性在國內也屬少見。這使我們身臨其境地體驗了那個時期的文化、藝術,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流行元素。
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勤勞智勇的常州人們,他們曾經歷過滄桑,也創造過輝煌。沒有記憶的民族不會有光明的前途,沒有記憶的城市無法擁有美好的未來。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態,都屬于文化的范疇;而文化,則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沒有源頭的活水會枯竭,而沒有記憶,城市就缺少了安身立命之根。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也承擔著闡釋歷史文化、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審美情趣的重要職責。
不管是形而下的器物,抑或是形而上的習俗,它們都曾經在漫長的歲月里滋潤過我們的先輩,也正在陪伴著我們花開花落,經歷冬去春來,就算其中的一些已經被歷史塵封,面對它們,我們仍然會敬意油然而生,更何況,這些離我們而去的古老器物和傳統習俗中包含的文化基因,還依舊活躍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繼續造福于百姓。
物件就像人一樣,有經歷、有故事,在時間的歷練中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個體——其復雜程度遠遠超越“文字”或“語言”所能包含的信息。
文物是歷史的反映,它承載歷史、遍述歷史、再現歷史。文物承載著創造者的心血與匠心,遍述著一代代人的守護與傳承,再現了那個年代的生活痕跡與審美。透過一件件文物,我們能夠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亦能夠從中感受到獨特的中式美學韻味。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我們能夠從博物館中的歷史文物與人物事跡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然而,每個時代都有區別于其他年代的文化符號,要讓中華文化換發出新的光彩,文化創新必不可少。
在博物館一樓大廳,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融匯古今,溝通雅俗,吸引大批游客觀賞。與此同時,許多博物館都開始積極將古老的文化歷史融入互聯網時代,掀起了文化創新的熱潮。從故宮的彩妝到三星堆的文物雪糕,從河南博物館的考古盲盒到甘肅省博物館的“小綠馬”,傳統文化越來越多地以可親可愛的樣貌展現在大眾面前,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嶄新的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
然而,要想國民真正的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史料冗長、地域文化壁壘以及一定的知識儲備要求都使得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有趣味有溫度、有靈魂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確實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并在一定層面上大大提高了年輕人的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價值觀自信。可是如果年輕人的目光只停留在這些產品的設計上,而不深入的了解其背后的故事,那么在根本對傳統文化的作用極小。此外,這些款式新穎但價格昂貴實用性不高的文創產品吸引的大多是年輕人,對中老年以及少年兒童的影響較小。文創產品這條路在受眾上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特此,我們做出本次調查,以常州博物館為例,研究博物館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文創產品在此發揮的作用,并且廣泛調研,積極宣傳,在后期還拜訪了老年社區,宣傳博物館文化并聽取他們口中的常州傳統文化。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走進博物館去了解傳統文化,也會購買文創產品,但鮮少有人愿意花費一段時間去了解文創產品背后的歷史與故事,更多人是被文創產品的“精美”或“收藏價值”所吸引。由此看出,博物館應該更加注重對文創產品的“創造靈感”的闡釋,向游客敘述產品背后的故事,增強他們對于文創目的的理解,由此增強文化自信。


通訊員:魏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