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科院學子三下鄉感悟:體驗大吳泥塑,傳承傳統文化
為了進一步了解并體驗當地極具特色的泥塑文化,7月7日上午,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新韓路護江隊來到了位于潮州市潮安區的大吳泥塑博物館進行志愿活動。
一個博物館不管大小,往往濃縮了一座城市、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每次參觀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觸摸”,一次進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禮。位于潮州市的大吳泥塑博物館便是這樣的典型代表,該館自2018年創辦以來,一直致力于非遺技藝的展示宣傳和研學傳承,讓泥塑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喜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外宣揚極具特色的泥塑文化。
雖然參觀當天天氣炎熱,但當我們看到那些制作工藝精細,惟妙惟肖的泥塑展品后,我們的內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慢慢地去用眼睛和心靈感受這些具有強烈地方文化色彩的藝術品。
在大吳泥塑博物館,我們近距離地觀賞到許多泥塑藝術家的名作,其中既有描繪地方傳統潮劇、民間傳說和章回小說故事中的主要情節,也有取材于大眾生活中有意趣的內容,一切人物和動作皆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些生動靈巧的泥塑作為一種載體連接著古今,泥塑雖輕,卻讓我們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和厚重的歷史氣息,也讓我們再一次感嘆泥塑藝人的心靈手巧。
通過這些精致的展品,我們了解到潮劇《秦香蓮》、歷史典故《曹操咬靴》、潮汕文化習俗“出花園”等,這都是通過實物向我們翔實的資料、生動的實物不僅讓我們開闊了視野、領略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也進一步激發了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圖為 大吳泥塑博物館展品《潮州大鑼鼓》。楊曉茵 攝
除作品展覽外,大吳泥塑博物館還經常開展各種特色活動和研學課程,在這里,游客和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制作泥塑的樂趣,零距離感受傳統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活動中,我們與泥塑師傅們的工藝品對話,并嘗試自己動手制作。經過泥塑老師的認真指導和細心講解,運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泥塑作品在我們手中漸漸成形,原本軟趴趴的泥土在老師手里可以變成頗具細節的四肢或面孔,在親身體驗捏泥塑的過程中,我們也進一步感受到泥塑藝術的創作不易,也更加敬佩傳承人吳克煌夫婦的堅守和初心。
圖為 新韓路隊員體驗捏泥塑。 譚萬奇 攝
在本次參觀中我們還同吳克煌夫婦談心交流,從中體會到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艱辛與決心,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文化,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的真正涵義,真正認識到只有到實踐中去體會、到基層去感悟,把個人的命運同社會、同國家的命運的發展聯系起來,才是當代新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之路。我們也在參觀的過程中領會到,黨的優良作風是在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上,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促進青年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增強文化認同感,中華文明經歷過歷史的考驗,幾千年經久不衰,世界唯獨。只有深入了解才會感同身受,我們也在參觀展品和體驗特色文化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考問題、為人處世的指南,可以指引著當代新青年的成長和發展,我們了解并體驗到這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感悟到的大吳文化完善他們對于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也堅定了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信念。
圖為 新韓路隊員與大吳泥塑博物館館長合影留念。 蘇逸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