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悠悠千里路,煙波江上自由身。”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淮河兩岸,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以來就受到無數文人墨客的追捧,而孕育其中的淮河文化,更是流傳千年的瑰寶,帶動了當地無數產業的發展。
為更好弘揚淮河文化,助力當地振興之路,我們的團隊走進了臨淮當地的淮河文化園進行參觀,具體了解淮河文化。
圖為團隊成員與文化館領導合影 朱高陽 攝
“楚伊豐功垂萬代,淮河兩岸有余糧。”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對淮河農耕文化的介紹。淮河流域是我國古人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眾多的石器時代遺址反映了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流域的原始聚落,原始農業和原始手工業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從先秦時期大禹治水到隋唐時代淮河與大運河的連通再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淮河的水利工程建設,淮河對當地農業的發展起到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那么,如何推進淮河農耕文化與當地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便成了當地人民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在此,我們將結合此次調研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淮河農耕文化資源優勢,打造當地特色品牌;其次,要注重規劃引領,突出淮河地域特色,加強對當地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強化對淮河文化的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再次,對當地的體制機制進行創新,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相關規劃措施的具體落實;最后,建立長效機制和監督保障,促進淮河文化保護與開發工作健康有效進行。
圖為古代淮河流域人民農耕景象 朱高陽 攝
“四海為家故土別,泥人張們手中捏。”深入文化園內部,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座栩栩如生的泥塑,看著這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我才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泥土香,堂館陋巷大眾樂。”果真所言非虛。一團團泥土在匠人們 的手中都仿佛有了魔力,在一雙雙巧手中千變萬化,最終變幻成精致的藝術品。通過深入了解,我發現這流傳百年的手工藝技術,主要以農村生活為主題,但匠人們也與時俱進的將泥塑加入了現代化因素,最讓我感觸深刻的便是其中有關依法治國的泥塑人物,它反映了泥塑匠人們能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緊跟時代步伐。任何一種文化,若想推動鄉村發展振興就必須要深深植根于當代實際。
圖為修建大壩泥塑夯土場景 朱高陽 攝
“伊吾維吾,緝柳編蒲。”游覽已過大半,我們來到了園內最后一個展點,這是柳編的主場。我們無一不被那精巧的柳編制品所折服,乖巧的兔子,嬉戲的鴛鴦,兇猛的獅子……此刻,這些柳條仿佛有了生命,在柳編師傅們的魔法下,它們“活”了。柳編制品不光具有觀賞性,還有著極大的實用價值,這里擺放著各種柳編制成的圓椅,燈罩,鳥籠……可以說柳編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顧的寶藏!當地的柳編產業也十分發達,柳編非遺衍生出當地的龍頭企業——安徽慶發集團有限公司,極大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為當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圖為一些精美柳編工藝品 朱高陽 攝
在這次的實踐中,我們每個人都感觸良多,感嘆于當地農耕文明的源遠,折服于精妙絕倫的泥塑,更是對當地的柳編充滿無限喜愛與驚奇。如此瑰麗的文化,諸多匠心的手藝人,加上當地政府對文化的重視,我們相信,一旦淮河文化得到好的開發,一定會成為點燃當地鄉村振興明燈之火,推動當地經濟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