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李伊然,很高興哥哥姐姐們來給我們上課······”2023年6月27日,蚌埠市日麗風清的早晨里,安徽師范大學赴長青鄉中心小學“陽光體育”愛心夏令營開營儀式暨師生見面會,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剛剛的發言人,是本次夏令營的學生李伊然同學。聽說自己要作為學生代表上臺發言,她起初有些茫然。實踐團隊副隊長鄭舒心不緊不慢地引導道:“你可以想一想,我們來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要收獲什么呀?”她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一旁的志愿者成員看著這個四年級的小朋友,關心道:“緊張嗎?要不要姐姐幫你寫一下?兩三句話就可以了。”我正要阻止這樣的“幫忙”,李伊然小朋友先投了否決票。她搖了搖頭,堅決地說:“我要自己寫!”此時,李伊然小朋友面上的疑云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胸有成竹。我和其他成員相視一笑,都長舒了一口氣。
李伊然小朋友果然順利地完成了這一次的發言。坐在臺下的我,望著她那隨著自信的語調而輕輕擺動的馬尾辮,不禁有些出神。還好,我們沒有喧賓奪主,規定這樣一個有靈氣的小朋友應該說什么話、做什么事。提出幫忙寫稿子的同學當然也是好心,考慮到了時間緊迫的客觀限制,也有對小朋友的安撫之意。單單這一次“幫忙”當然也不會改變一個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人生軌跡,只是倘若開了這個頭,是很難保證小朋友以后發言時不出現慣性思維的。誠然,一個人的成熟有助于打破思維的牢籠。但這兩點之間,她又要經歷怎樣的兜兜轉轉呢?我們不能冒這個風險,更不能開這個頭。話又說回來,不談對小朋友的影響,出于教育理念的要求,我們也不應該插手這次的學生發言,而是將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擺在心中。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我們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并重視日常生活里顯現的,學生身上的每一個發展的可能性。回想到自己小時候在學校里,那時候教育觀念并不如現在先進,教育發展也不及現在均衡。尤其是在兒時就讀的城鄉結合部學校里,老師為了讓我們考更高的分數,會嚴格規定我們行為舉止的細枝末節。正對交上去的作文洋洋得意時,被老師叫到辦公室里嘆息相勸道,這樣的作文文筆雖好但過于天馬行空,以后即使是平時練習也不許這樣寫了。落寞曾伴隨我半個青春,直到升入城市里的高中,觀念更為科學的語文老師在我的作文片段練習下批了兩三句的贊嘆,這份心情才得以撫平。此刻,再凝望著李伊然小朋友,心中翻涌著無比的慶幸與動容。
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是用一個靈魂塑造一個靈魂。每一個人生來就像一張白紙,處于求學階段的學生們尤其如此。老師、家長、社會都不是作畫的人,而是注視著這場創作的人。人生里的每一天,為自己這張作畫的人都是我們自己。上面的每一條彩線、每一方色塊,甚至連同上面的每一滴油污與每一縷作畫時形成的褶皺,都彌足珍貴。我們不能擅自插手學生的思考,而是應當認真發掘每一位學生內在的可能性。教育在我看來,就是守護學生為自己作畫的權利。
走出思緒的風暴,見面會已經結束。我抬頭看到師生見面會的黑板上,開懷地笑了。每一個學生都用彩色的粉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仿佛預示了他們絢爛多彩的人生。

圖為學生代表李伊然上臺發言。 郭峻如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