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百代不衰
——“關于新時代下過年氛圍變化的調查與研究”的調查心得
□游 智(城市與環境學院22D03班)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現代科技發達的年代,電子紅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紙質紅包,紅包封面甚至可以自己設計。通過小小的手機屏幕,就可以迅速準確看遍中國甚至全球的千山萬水。電子產品功能的多樣,讓不少人沉迷其中,春節期間也不例外,大年三十,很多人低頭擺弄手機,這讓許多幼兒少年時期經歷過沒有電子產品春節的人不禁感嘆年味淡了,或有些許變味。
關于春節本身
了解春節起源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起源與發展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后由于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令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
認識春節意義
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春節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春節代表的是辭舊迎新、吉祥如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美好祝愿。春節這一天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表達和釋放情感時候、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的精神支撐,可以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加深與親人家人之間的交流,春節可謂是中華民族最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關于新年氛圍
了解問題與解決問題
現在大家卻普遍感覺“年年過年,年年味淡”。這種現象反映出人們對過年的心理期待降低以及對傳統文化認識薄弱。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電子設備轉移了興趣,我國主要社會關系逐漸從家族轉向社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下降,“洋節”盛行等等。對于解決問題,關于調查載體的選擇讓我們明白如何在具體問題上更有針對性的廣泛收集數據,我們在觀察數據后思考,提出對于解決問題的特別思考,在了解春節歷史的過程中對春節背后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厚的了解,更與實踐調研結果中反思,反思更好的途徑和方式在新時代下讓新年不失年味,找回從前的新年氛圍。
總結:其實,年味的變化蘊含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體現著中國發展的縮影。網上支付的完善促進了線上紅包的流行,各平臺的出現讓人們可以在更多人面前分享自己生活的熱愛。網絡的存在可以讓全中國的人聽見自己的春節祝福,讓春節的氣氛傳播于各個角落。我們所能做的,并不是阻止現代化,而是思考改進在現代化的同時,讓現代化能推動人文節日的傳承,與精神文化相適應,讓年味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