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35年遠景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城市的“細胞單元”,社區是城市的核心場所和重要空間載體,建設低碳社區是實現綠色城市和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是未來我國實現“雙碳”戰略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實踐團從城市現代化發展與綠色低碳目標相結合的角度出發,以上海市為主,華東、西北和西南重點城市為輔,圍繞低碳示范社區、低碳試點社區和普通社區開展線上下調研。通過資料學習、實地采訪、宣傳科普等可操作、可落地的活動,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域低碳社區基本建設情況、對比社區建設工作優劣、分析評估低碳社區建設成效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社區低碳化運營管理模式。向社區居民宣傳低碳理念的同時,也為基層工作人員提供切實可行的低碳社區建設方案,助力城市綠色發展及“雙碳”目標的實現。
實踐團首先整理并學習生態文明建設及綠色發展政策,了解國內外低碳社區建設典型案例,并探討我國低碳社區建設的社會背景,明確推動低碳社區建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為國內一線城市,上海率先向生態城市、智能化城市轉型,2014年起“開低碳之先河”,多年來推進開展低碳社區建設工作,全市已累計創建13個低碳發展實踐區和20個低碳社區,并積極建設“低碳社區聯盟”。以上海為主要實踐地,走訪上海市典型低碳示范和試點社區,有利于觀察低碳社區建設成果、總結低碳社區建設經驗。
圖1 團隊學習二十大報告及“低碳社區”相關內容
以第一批低碳示范社區中的代表小區——徐匯區梅隴三村為例,實踐團親身走訪,采訪社區居委、“綠主婦”志愿服務團隊成員及普通社區居民,了解該社區十年來的低碳社區建設之路。梅隴三村低碳建設離不開社區居委的精準規劃,在持續構建低碳社區多元共治管理架構的過程中,“綠主婦”志愿服務社也發揮重要的作用,積極動員居民參與低碳活動有利于提升社區整體低碳意識,對推行低碳社區建設有很大幫助。社區居民表示,“低碳生活”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心,保持低碳生活沒什么難度,都是“習慣成自然”。
圖2 團隊線下調研上海低碳示范社區基本建設情況
同時,實踐團考慮社區地理位置、社區成立時間和居民特質的基礎上,在黃浦區黃浦新苑社區、長寧區曹家堰社區、徐匯區尚匯豪庭等低碳試點社區進一步開展調研,了解各低碳社區建設成果,分析低碳社區建設過程中的個性化問題與障礙。作為我國低碳社區建設的“排頭兵”,上海各社區狠抓落實垃圾分類,重視培養居民的低碳理念,具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能物聯網終端”等硬設施,開展 “匠心園”、“15分鐘生活圈”等各具特色的軟硬環境建設,低碳社區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許多進步空間。社區工作人員表示,低碳社區建設離不開社區內居民的密切配合,仍需通過調研、宣傳等途徑提高居民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調研結果顯示,與低碳示范社區相比,上海低碳試點社區仍有較多改進空間,存在缺少依據自身屬性的建設定位、部分硬件環境亟需更新、居民自治效果不佳等問題。打造低碳社區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起積極帶動作用,低碳社區的推行已開始在各地受到重視。
圖3 團隊線下調研上海低碳試點社區基本建設情況
在第一階段調研的基礎上,考慮到我國經濟、技術水平呈現出東高西低的梯度分布,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發達地區借助高經濟與高技術投入方式實現的低碳社區實踐,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地區的城市建設管理。對與上海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特征和資源稟賦不同的地區,如何科學構建適合自己的低碳社區建設策略,在開展低碳社區建設時保留有地域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和模式,加強民眾對低碳發展的認知和實踐能力,是值得進行探究的課題。實踐團將目光延伸至華東、西北和西南地區,通過線上下調研掌握我國不同區域典型城市在推進低碳社區建設工作方的差異。
華東地區,安徽、山東等大部分省市低碳社區建設仍處在初期階段,需因地制宜更新和改造低碳設施、學習“三鄰五化”等社區治理模式以實現居民共治、圍繞環境優化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推行低碳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低碳宣傳活動。與東部相比,西北地區政府對低碳社區建設的引導力度和居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整體較低特殊的地域環境使該地區的低碳社區建設必須走一條遵循地域環境特點的道路,需進一步研究適宜性策略。高新社區建筑密度低、地面可利用空間大、社區植被茂盛,使用“綠化固碳”水平較高,但整體社區建設存在許多進步空間,最主要的挑戰來自于“人”。建設策略應趨向對人們低碳意識的提升及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廣,讓居民切身感受到低碳生活的益處,從而養成低碳行為習慣。
圖4 團隊成員采訪華東和西北普通社區的工作人員
作為我國重要能源基地,西南地區能源豐富,但區域能源消費結構需要調整,清潔能源消費仍面臨挑戰。其中,成都作為國家批準的低碳試點城市之一,以“公園城市”聞名。近零碳社區運用“零碳共享食堂”等低碳科技建設綠色建筑,普通社區通過“節能節電”等傳統方式引導居民進行低碳生活,居民認為自己是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參與者,也自發地融入進低碳社區的建設中。總而言之,西南地區城市低碳發展工作具有普遍性和實踐性,低碳建設理念及規劃值得學習。
圖5 團隊線下調研西南普通社區低碳建設情況
基于前兩階段實地調研和觀察學習的結果,為更深入地了解廣大居民對目前“低碳社區”建設的基礎意識、對自身所處小區低碳軟環境與硬環境建設的認識情況、參與相關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對未來建設“低碳社區”的建議,實踐團隊設計關于“低碳社區建設”的調研問卷,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收集和數據分析。城市化進程加快,立體綠化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補充,對降低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環境、提升空間使用效率、實現生態平衡等有重要作用,在低碳社區建設的“軟環境”層面,各社區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作為推動社會前進的主力軍,青年對“低碳社區”的認知將顯著影響未來“低碳社區建設”的成效,可以通過組建志愿隊凝聚廣大青年的力量。綜合來看,居民對“低碳社區”的了解仍相對較少,殷切期望相關工作落到實處,未來不僅需要關注政策的落實和規劃方案的可行性,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以提高“低碳社區”相關概念的認知普及率。線上下調研活動后,實踐團以“視頻會議”的方式對調結果進行總結,討論“低碳社區”建設的青年提案構思,安排后期宣傳工作并制作宣傳資料。
圖6 團隊開展線上討論并安排總結及宣傳工作
結合成員個人特長,實踐團通過漫畫、海報、視頻等形式,制作生動的宣傳資料。通過以擬人IP“碳小尋”為主角的“低碳闖關游戲”漫畫,吸引居民關注日常低碳行為;制作以“踐行低碳生活”為主旨的宣傳海報,號召更多人了解并參與低碳生活,為后期社區宣傳活動提供支持;通過多個短視頻展示調研過程與成果,更直觀地介紹上海市低碳社區的建設情況、居民們對低碳的認知情況和實施意向;此外,整個實踐過程中,團隊通過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向公眾科普“低碳社區”概念和相關政策 、“雙碳”戰略相關知識、分享國內外低碳社區建設的成功案例、宣傳日常生活中的“減碳小妙招”等等。凝聚集體智慧的成果能引起更多居民的共鳴,通過分享對低碳社區建設的思考,實現團隊的宣傳目標:科普低碳社區建設的重要性,提升居民參與低碳生活的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圖7 實踐團成員制作各項宣傳資料及部分成果展示
最后,實踐團再次走進華東、西北和西南的普通社區,開展以居民思想教育為主的宣傳活動。此外,在調研成果的基礎上,實踐團結合國內不同地區低碳建設實際背景和條件,撰寫青年提案,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推進低碳社區建設。《關于進一步完善低碳社區構筑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案》擬解決我國低碳社區建設在制度設計、基層參與和技術水平三個層面仍存在的問題,為推動我國低碳社區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具體建議包括:(1)制定有針對性、具體化、指標化的扶持激勵政策。(2)成立居民自治組織,多樣化開展活動。(3)引進適配的新興技術,開發低碳技術評估體系。從前瞻性和可行性角度進行分析,解決方案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能為未來低碳社區建設提供幫助。
圖8 實踐團在華東地區開展社區宣傳活動
通過實踐活動,團隊成員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生態文明建設國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低碳社區”相關概念有了正確認知,對我國低碳社區建設現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低碳社區建設的管理政策與制度提出了可行建議。總而言之,低碳社區建設是“社會所需”、“大勢所趨”且“未來可期”,所謂“風起青萍末,浪成微瀾間”,未來的日子里,實踐團成員仍將積極參與低碳社區建設,發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