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晏昕(湖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2204班)
年是中國人的精神寄托,是中國人感情交匯的橋梁。春節作為一年之初,百節之首,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最推崇最喜歡的節日。每當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外出打工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熟悉而又溫馨的家,結束這一年的勞累,和自己的家人高高興興的坐下來吃一段暖和的團圓飯。每家每戶都會為春節置辦年貨、貼對聯、看春晚、放鞭炮,每個人都樂此不疲。
久而久之,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發達,通俗化、大眾化的生活方式逐漸被快節奏的生活取代。短暫的娛樂和長久的安逸是現代人為所追求的。過年究竟意味著什么?是滿足內心埋藏已久的鄉愁,還是僅僅圖個歡心?回家,在家人面前,我們又將展現出怎樣的姿態?想顯擺自己卻沒有實力,實話實說又怕惹人笑話。一段旅程在丟臉和長臉之間應該如何選擇?這成了大多數人困惑的問題。我們究竟為了什么而選擇回家過年,又是為了什么而選擇不回去,這是很少人會考慮的。一次簡單的調查也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問題。
微電影《鐵樹銀花》里有著一段引人深思的問題:發展還是回頭?
(一)你選擇發展? 那就像電影中的小天一樣,考上大學毅然決然不辭而別,選擇外出,選擇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等到家里人問起你的家里人的時候,那時又羞紅了臉。我們的確應該考慮為什么家里人有著一種執念:回來,外面危險。他們也許一輩子生活在農村里,沒有考慮過城市的繁華和幸福,他們只知道,和孩子在一起就是幸福的。跨越時代的代溝我們不能解決,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在簡單地交流中解決雙方的困惑,或許大家心中都有答案: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帶著笑容離開,你也會帶著笑容回來。這樣一來,回來過年就不會變成“我是回來顯擺的”或是“我沒有臉回來過年”。回家過年就變成了親情的連接而不是物質上的你來我往。
(二)你選擇回頭? 小天的父親手握一門手藝:打鐵。你的前方是一片未知,也是一片光明,而身后是老一輩為你鋪好的路。自己走還是跟著他們走?傳承文化遺產是電影的一個中心,而結尾是小天回到了家中,和父親一同打了一場鐵花。在他心中,過年是為了回家看父親,是為了和父親打這樣一場久違的鐵花。
如果你知道回頭也有路,你就更不會覺得丟臉。失敗算什么,父母會害怕我們失敗嗎?既然他們在家中等著我們,那我們就沒有理由覺得丟臉。過年在這里就變成了傳統文化的傳承。體會家中的習俗,放慢曾在城市里的生活節奏。年之伊始,盡興地快樂一次,才是年在城里人心中最重要的意義。
通過這次調查,我清晰的發現,如今的年已經物質化。疫情之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是這并不是阻撓我們過年的因素!因為過年回家要送禮,要包紅包,這是必要的經濟支出。物質化,現實化的生活態度確實打亂了過年的規律。
要問到過年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我的回答必然是:人。看家人,一年之初,一家人團團圓圓聚在一起,來年還會是這樣。過年已經不單單只是情感寄托,更像是連接人與人的橋梁。
而這次簡單的調研,就像是幫助我根深蒂固我的想法。我們的舉動并不能改變所有人的想法,但一個簡單的問卷就可以告訴他人:該回家了。
很多社會學家表示:年味變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的說法沒錯,經濟的發展未來更有可能導致許多傳統習俗消亡!試想來,一個家庭富裕了,這一代我們在城里定居了,世世代代下來,問到家鄉的時候,恐怕那個家鄉早就忘了。
正如熊培云所說:故鄉正在變成一個回不去的地方。當代人究竟是應當重拾年俗,重拾傳統,還是向前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永恒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