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革命道路 傳承紅色基因
百年流金歲月,前輩熱血征程。為了加深對歷史的認同感與民族復興的使命感。2022年6月17日,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赴合肥實踐小分隊六人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圍繞“探尋革命道路,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開展實踐之前,隊長通過電話聯系實踐地點,確認是否支持小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
第一天,小組成員懷著崇高的心情來到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通過參觀,進一步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祖國的發展建設,所體現的團隊精神、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精神,讓小組成員從靈魂深處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讓大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渡江戰役所取得的歷史成就,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更加深刻體會著當代大學生的光榮與責任。大家沿著船首的紀念館,只見一幅巨大的浮雕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浮雕上刻著各種姿勢的解放軍戰士,他們在奮力渡江。他們的動作神態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這就是渡江的鎮館之寶《勝利之師》的浮雕,浮雕長50米,平均高度為8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室內群雕組像。
圖2 《勝利之師》雕像 陳文倩供
全館共4個展廳。第一部分“渡江戰役前的國內形勢”重點展出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東北、華北、華東三大野戰軍相繼發起著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戰役解放了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第二部分“將革命進行到底”著重反映解放區廣大軍民加緊訓練,準備渡江解放全中國的史實;第三部分“百萬雄師過大江”主要展出國民黨政府最后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布了向江南進軍的命令的史實。第四部分“把紅旗插遍全中國”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僅用3年多的時間,就取得解放戰爭的輝煌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對游客進行采訪,得到了熱情的回應。這便詮釋了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中國精神從不缺乏繼承者與發揚者。
圖3 采訪照片 吳繼容供
第二天,小組前往了安徽名人館。大家重點參觀第七展廳。第七展廳的主題是“烽火中前行的先鋒”我們主要了解了陳獨秀、胡適、陶行知。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起領導人。
胡適,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陶行知,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安徽名人館將安徽歷史和文化精髓相融合,通過展現安徽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體現安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好形象。它既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海內外游客了解安徽、認識安徽的重要窗口。
圖4安徽名人館 蘇夢雪供
第三天,為了讓青少年了解革命歷史,增長革命斗爭精神,小組成員在征得同意以后來到合肥市一六八中學新店花園校區對七、八年級個別班級進行宣講,向他們介紹這幾天所學所感。
后期,組員們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了解各年齡階段對于渡江戰役的看法。大家在回去以后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分析了我們的調研結果。通過調研結果顯示,大家雖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上或多或少接觸過渡江戰役的相關內容,但是了解得不夠深。不過大部分人都希望去紀念館實地參觀去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大家都覺得紀念館對當代人的影響很大。
實踐是短暫的,對于心靈的震撼確是深刻的。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是不應該就此忘卻,更不應該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用無數生命換來的和平,要好好珍惜,用更積極的工作、更奮發的作為去愛護和發展。
(通訊員:余錦鵬)
時間:2022-08-27 作者:余錦鵬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弘揚勞動精神,練就過硬本領
- 在暑假期間,我在南京博蘭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實習。博蘭得公司專注于設計高端電力電子與新能源產品,與我學習的自動化專業契合
- 08-27
- 大學生在行動——環保路上,你我同行
- 實踐團是在全社會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號召“大學生在行動”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團隊成員均為
- 08-27
- GDOU"青衿循初心"紅色黨史追尋團
- “青衿循初心”紅色黨史追尋團是由8名成員組成的團隊,團隊中75%的成員來自于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培訓班,50%的成員來自
- 08-27
- 摘星隊正式啟航!
- 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摘星服務隊三下鄉第一日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