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學子三下鄉感悟:走進人才回流,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的盛夏著實炎熱,窗外蟬鳴廖廖,就連池塘里掀不起一絲波瀾,而這也為我們三下鄉的線下走訪帶來了極大的考驗。7月12日,我加入的南財“歸去來兮”暑期實踐小隊正式于南通河口鎮集結,在連續10天40度左右的高溫下,我們團隊穿梭在街道的行行巷巷中,走進駐扎在這里的返鄉居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日常勞作,了解搜集他們的返鄉動因、生活滿意指數以及服務建議,期盼著為國家的鄉村振興大業貢獻力量。作為團隊中的一員,也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口鎮居民,通過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也感悟頗多。
我和團隊成員懷著忐忑激動的心情,首先采訪了河口鎮花園村的黨總書記,劉書記對河口的近年發展表現出極大的贊賞。他說以前村干部的人才意識較為欠缺,很多基礎配套設施以及娛樂設施都跟不上腳步,人才外泄嚴重。如今政策好了,干部意識提升了,很多高質量的醫院、學校、銀行都已經在施工建設,包括河道、秸稈在內的環境問題也得到良好控制,真正做到響應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再加上政府對返鄉人才的補貼,大學生村官越來越多,人才終于被留住了!聽到這里,我不禁為家鄉如此巨大的變化感到高興也回想小時候,因為鎮上醫療條件落后,一旦遇上高燒不退、傷筋動骨等問題都需要行駛將近一個小時的路程前往市醫院,而大醫院繁瑣的手續對農村父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問題。現在鎮上醫療條件提升了,類似流感發燒等炎癥,甚至闌尾骨折等小手術都可以選擇在鎮上就醫。媽媽也常常說鎮上醫院真方便,還能用家鄉話跟醫生交流,再也不會因為語言不通耽誤救命了。我想這正是鄉村振興的內核所在,積極引導鄉村自我改革,自我創新,國家要振興的不僅僅是鄉村,還是活在鄉村的農民,要切切實實為不同的群體謀福利,出方針,想辦法。
短暫的休息后,團隊恰巧碰到了我的初中班主任曹老師,當我羞澀地說明動因后,老師拍著我的肩膀直夸我們心中有溝壑,認為我們在做的是一件極好極好的事情,他說大學生就是要盡情地發揮展示自己,不要因為別人就覺得不好意思。在老師的鼓舞下,我真的悠然產生一股自豪,原來我們在做一件這么了不得的事情,原來大學不僅僅是把學問做大的階段,也是把個人做大的階段,要學會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燃燒自我,這也是實踐中的意外所得吧。當然,我們也就本次人才回流的實踐主題向曹老師討教了一番。結合自己作為師范生“自然返鄉”的經歷,他對人才返鄉有這獨到的見解。針對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的現狀,曹老師認為專業是限制學生就業的最大門檻,他說很多學生的本科專業只能對接城市,例如企業管理、文化旅游等,這樣的專業在鄉村幾乎沒有用武之地。除此之外,很多家長考慮到孩子教育,也會不辭辛勞輾轉都市之間,回村的人自然就少了。
聽完之后,我思索良久。誠然,專業的有限性縮小了就業的可選擇性,城鄉的二元化帶來了教育的差異化,這好像跟人才回流的目的產生了矛盾,但細細想來這也是鄉村振興的意義所在。當農村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發展,醫保、教育、交通都能實現大跨越,人才都往家鄉跑,再加上鄉村特有的品質,鄉村振興政策好像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除此之外,我想到農村特有的春播秋收、風吹麥浪的景象,也想到新年時家家戶戶握拳相拜、清明祭祖時燒香跪拜的景象,這也是一個人從小需要去傳承學習的東西,而這樣的習俗在城市消退殆盡。而小朋友在城市見慣了玩具汽車,也可以來到鄉村學習轉陀螺,這樣的農村需要保留,需要振興,需要人才。
時間:2022-08-21 作者:范素佩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 關注:
- 奮斗是不滅的戰火,振興是永遠的主題
-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廣東省鷹嘴蜜桃項目隊于2022年8月1日參加為期十天的實踐調研活動,了解當地鄉村產業對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的影響,響應國
- 08-23
-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心得
- 2022年暑期湖北師范大學勤敏小隊實踐隊開展了“尋訪鄉村最美教師”的實踐活動。
-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