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懼未來長,彼方尚有榮光在!在今年暑假,本人有幸參加了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三下鄉我做的是社區服務志愿活動,在活動中,我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學到了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與人溝通的方式,受益匪淺。
學校把社會作為實踐的場所,讓我們參與社會,在公益服務的實踐中有所啟示。啟發了我們在公益服務中尋找能使我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點,引導我們去了解社會、感受社會。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沒有吃過多少苦,在活動中,我們見識到了邊疆的偉大,基層工作者的不平凡,村民的樸實善良以及鄉情的溫暖。我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他們卻教會了我們無數道理。
社區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了我們接觸、了解社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更讓我們明白了學會獨立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于我們這些在校生們,獨立的培養和社會的洗禮是多么的重要。在這個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適應社會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困難。對于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就意味著我們越能適應它。也同樣加強了我們的服務觀念,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了我們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社會服務不僅能造福社會,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靈。而我們也該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自愿地參志愿服務動,我們講的服務,就是以不記報酬為前提的;那是根據以公共利益而服務;我們必須為公共利益而服務,自覺要求進行服務。積極為社區服務是為社會盡力、提升自我的表現。
參加這類實踐活動,一是鍛煉我們的實踐能力,這也是這個活動開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學生與外界的交流,使得學生不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的所在;三是讓學生們學會感受社會,體驗社會,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讓我們自覺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廣闊的人生。
張瑞敏曾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剛開始服務是有點累,但很高興,有種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著你做的菜,心里會很幸福高興。看到了成績,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觸深的是萬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斷克服困難才會成功,做事要認真踏實。假如我不去認認真真地做一遍,就發現不了自己的不足。學習也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自己體驗了才會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報。只有認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不論結果如何,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是受益的。
作為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學生,我們更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完善自身,通過社會實踐來對外界進行認識。魯迅有言:“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即使隱隱微光,也可在黑暗里發亮,不必等待火炬。”為社會貢獻力量,是我們青年人的職責所在。“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當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