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東華大學機械學院“‘沉浸式文旅’新模式助力瀾滄拉祜族多元化發展”社會實踐團一行12人,在宋文博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重點就拉祜族民族特色文化、竹編工藝等非遺傳承、瀾滄文旅發展進行一系列調研。同時實踐團成員利用所學專業優勢對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行文創產品設計,通過調研總結瀾滄“沉浸式文旅”發展新模式。本次實踐活動得到了瀾滄縣政府、瀾滄縣委宣傳部、瀾滄縣文旅局、瀾滄團縣委大力支持,幫助實踐團進行實踐行程規劃和調研。
一、初識瀾滄魅力,譜寫拉祜新章
在實踐活動前期,實踐團成員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當地文化特色和民族風俗;做多元化的各項調研,全面落實沉浸式文旅的計劃;預設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創產品,將非遺推向大眾視野。實踐團成員抵達實踐地后,實踐團就接下來六天的行程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規劃,目的在于通過本次社會實踐達到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解決相關問題、助力鄉村振興的目的。
初到瀾滄,無論是時間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當地民族歷史,還是目光所及處當地人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抑或是拉祜族特有的服飾飲食文化,無一不深深令人震撼。瀾滄的文化,它的積淀,它的創新,它的堅守,它的包容,正一點點的感染著每一個實踐團成員。尋憶瀾滄文化魅力,實踐團成員將譜寫新的文旅篇章!
二、邁步多彩瀾滄,探尋拉祜風情
為深入調研瀾滄拉祜族特色民族文化,實踐團成員先后前往了瀾滄縣博物館、酒井鄉達保老寨、拉祜風情園、瀾滄街、大歇場等當地具有濃厚拉祜族風情的地標。在實地考察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在拉祜族語言里“拉”意為老虎,“祜”意為煮熟,因拉祜族的祖先是一個“獵虎的民族”,故該民族以此命名。而在創世史詩《牡帕密帕》中,拉祜人民的祖先誕生自葫蘆,葫蘆也就成了拉祜族的圖騰。拉祜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族人在葫蘆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蘆笙,逢年過節,拉祜族人民便會跳起蘆笙舞,以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對來年生活的祈盼,在經過不斷地傳承加工后,蘆笙舞現已形成136個民間組合套路。
實地考察結束后,實踐團結合自身專業優勢,以瀾滄縣拉祜族民族文化的特色風格、當地特色產品以及當地民族傳統服飾為基礎,站在青年的角度,進一步挖掘了瀾滄縣“沉浸式文旅”發展規劃的潛在方案,探尋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實踐團決定對當地民族服飾元素結合現代服飾進行二次創作,并以拉祜族文化元素設計一套拉祜族文創產品周邊。用設計賦能瀾滄縣文旅發展,用青年的方式為瀾滄縣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圖片1:實踐團成員和老達保拉祜族孩子們合影)


(圖片2:實踐團成員與李石開老師即興合作演繹民族歌曲)
三、研習傳統工藝,秉承拉祜非遺
瀾滄有著豐富的民族非遺文化資源,實踐團在富邦鄉團委副書記曹芝才的帶領下首先前往賽罕村拜訪竹條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扎而,純手工竹編不僅實用而且做工非常細致。接著實踐團前往佧朗村考察,領略了拉祜族傳統布編技藝,親手實踐了白坯布的紡織和肩帶的編制,仔細研究了拉祜族編織方式與顏色選擇傾向,收集了大量文化資料用于進一步研究。隊員發現拉祜族的編織以手工攢動為主,花色均為當地婦女一絲一線手工制作。實踐團也發現繁復的編織技法、缺乏銷售渠道導致該地編織產品雖美麗優質,卻外銷困難。實踐團進一步了解到拉祜族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本土居民對其的喜愛與重視以及他們如今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所面對的困境。拉祜地區相當重視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工作,在走訪勐朗鎮中心小學,通過校長介紹實踐團了解到瀾滄縣每個鄉鎮通過開設希望小課堂有意識的去培養兒童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技能學習與傳統非遺傳承。


(圖片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扎而向實踐團展示竹編)


(圖片4:實踐團成員觀察竹編制品)


(圖片5:實踐團成員體驗白胚布紡織)


(圖片6:實踐團成員體驗拉祜族編制技藝)


(圖片7:實踐團成員觀看勐朗鎮中心小學宣傳視頻)
四、挖掘文旅潛能,助推拉祜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瀾滄縣深化文旅改革和文旅開發新趨勢,實踐團走訪瀾滄縣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與基地負責人就“當前文旅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以及如何著手改善當前文旅困境”等相關問題開展了座談會。在座談會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當前文旅發展的首要問題是:瀾滄雖然只是一個自治縣,但是地域遼闊,可以作為對外吸引游客、作為文旅景點的地方彼此之間相隔較遠且通行道路大多為山路,不方便游客的參觀。實踐團成員在了解這些情況后,認真聽基地的負責人向我們講解了他們未來關于文旅和鄉村振興的發展規劃并做好詳細記錄。關于文創產品的改進與現有的銷售渠道拓展,實踐團成員決定采取互聯網+的形式,擴大宣傳,增加文創產品銷售量。
隨后實踐團一行前往瀾滄縣團委辦公室與瀾滄團縣委書記黃嶺花、瀾滄縣文化館館長李劍鋒就瀾滄縣文旅發展及文創產品設計展開交流。座談會上李館長給實踐團成員講述的一些關于拉祜族的神話故事、民族意象和特色紋路,這些為實踐團后續的文創設計和民族服裝再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實踐團后期的宣傳工作會牢牢把握這點,記錄豐富飽滿的拉祜形象,使其深入人心。李館長所提到的傳統手工藝品供不應求但耗時長、價格便宜導致居民收入不高的問題說明他們需要一些高附加值、可量產的文創產品,這可以作為實踐團實踐成果的方向。拉祜族人民將外來樂器吉他與傳統樂曲完美融合,增強外界對傳統民族音樂的接受度,可以看出拉祜族非常具有包容性,這給予了實踐團成員很大的創作空間。
通過一次次深入走訪交流,實踐團成員收獲頗豐,不僅對當地的文旅發展,文化發展及非遺傳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更加明確了實踐成果的制作方向。


(圖片8:實踐團成員參觀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圖片9:實踐團成員與基地負責人開展座談會)


(圖片10:實踐團成員同黃玲花書記及李劍鋒館長開展調研座談會)


(圖片11:實踐團成員座談會后同黃玲花書記(左4)和李劍鋒館長(右4)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