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人口的發展趨勢已經呈現出人口老齡化現象,而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高。在新時期社會經濟背景下,“時間銀行”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養老激勵措施可以幫助緩解我國社會中可能存在的養老難的問題。我國在20世紀末就在南京、廣州、上海與北京等城市試點,建立了多家社區為基礎“時間銀行”。為調查“時間銀行”養老模式的社會前景,南京林業大學輕工與食品專業的李鵬輝、吳政宏、苗晨、張露妍、黃婷婷五位同學走訪調查了南京社區的“時間銀行”服務點。
在此次社會實踐中,我們遵循學校下發的社會實踐活動方案,圍繞著“創作時間銀行宣傳微團課”、“多平臺發布社會實踐調查問卷”和“線下走訪南京時間銀行服務點調研”三個方面來開展本次實踐活動。
創作時間銀行宣傳微團課
7月15日,我們小組五人召開了會議,緊扣暑期社會實踐選題——“時間銀行”養老模式的社會前景調查,商討了社會實踐的具體工作內容、各自分工及行程安排,這標志著暑期實踐活動正式開始。組長李鵬輝對本次實踐進行統籌推進;吳政宏同學負責視頻的制作和后期剪輯;苗晨同學制作微課堂講解PPT;張露研同學負責錄制微課堂視頻的講解宣傳;黃婷婷同學負責寫實踐日志和總結報告工作。我們對實踐調研工作做了詳細計劃,特別深入分析與討論了在調研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發現并修正了一些想法上的錯誤,列出實踐所需要的物資及獲得途徑。同時,為真正地做好“時間銀行”的宣講和調研工作,我們初步設計準備了針對“時間銀行”認知程度的調查問卷和宣傳單。
7月20日,我們團隊的成員齊心協力,使暑期社會實踐的進度得到了全面地推進。我們以“時間銀行簡介”、“我國時間銀行發展歷程”、“我國時間銀行存在的問題及實例分析”、這三個部分制作了內容翔實、外觀精美的PPT,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時間銀行”在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PPT內容,以視頻微課的形式對“時間銀行“做了詳細的講解;旨在增強同學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時間銀行“的了解和認識,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以期推動“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健康蓬勃發展。
多平臺發布社會實踐調查問卷
7月25日,為全面了解大家對于”時間銀行“的了解情況,更好地普及”時間銀行“,我們在微信、QQ、微博、知乎、豆瓣、網頁、抖音等眾多線上平臺發布了調查問卷,調查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不同職業和不同性別人群對“時間銀行“的了解情況。充分收集大家了解或學習情況的相關信息,針對同一目標人群利用微團課進行科普后進行再次問卷,分析微團課的科普成效。
通過分析,在家庭養老模式中不足之處在于,老年人一般難以在家庭中得到專業細致的照料護理、醫療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務;在社會機構養老模式中,從現階段中國國情和發展趨勢看,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機構養老模式距離成為目前中國城市養老的主要模式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①社會成本巨大;②現有資源的浪費;③養老院的收費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并非多數家庭能夠承受得了,而且,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也是養老院難以容納的;④最關鍵的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養老院。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剛起步,各項服務職能不完善。
線下走訪南京“時間銀行”服務點調研
8月4日,我們暑期實踐團隊五人走訪調研了南京各社區的“時間銀行”服務點。以玄武區鎖金四社區為例,我們采訪了當地“時間銀行”優秀服務點的負責人張阿姨,根據她的講述,我們了解到雖然南京市已經成為其他省市學習的標桿,南京市政府對此大力宣傳支持,但仍然存在志愿服務者人數不夠的情況。在老齡化嚴重的今天,大學生仍是志愿服務的主力軍,而“低齡幫高齡”的互助養老模式未嘗不是一種解決辦法。張阿姨向我們講述了他們服務點的一個感人事跡,王阿姨風雨無阻給老人送飯,服務幫助老人,被南京市評為優秀志愿者并納入了南京誠信好市民,南京對“時間銀行”也有政策上的反饋,南京誠信好市民在交通出行、金融信貸、醫療就診等方面都能享受優惠待遇。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了解到,“時間銀行”模式在原有基礎上引入了有償激勵機制,實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付出與回報的有機統一,又不改變志愿服務的本質屬性。但也存在著通存通兌困難、管理效率低下、時間價值不清、服務質量不高、供求關系失衡等問題。雖然“時間銀行”不盡完善,但至少緩解了部分地區公共養老壓力,而且最大的意義在于,將公益與養老捆綁,鼓勵人們行善,在服務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同時也強調回報,尊重和回應人們的利益訴求,為社會積蓄文明力量。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時間銀行”會打破各種現實阻礙,有更浩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