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調研紹興鑒湖片區,解碼共同富裕基層樣本6月29日,我們走進紹興鑒湖度假區葉家堰片區,以“文化賦能鄉村共富”為主題展開實地調研。團隊先后走訪鑒湖先鋒書店,當地超市及村民,通過深度訪談與田野調查,揭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引流—經濟轉化—民生改善”的共富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參考的實踐樣本。
文化地標筑巢引鳳:先鋒書店激活鄉村經濟生態 作為南京新華書店全國直營品牌,鑒湖先鋒書店的落地堪稱政府招商引資的典型案例。“政府引進我們,核心在于發揮文化引流作用。”書店負責人介紹,自入駐葉家堰以來,每逢節假日書店外圍便形成熱鬧的攤販集市,周邊村民借此售賣手工制品與特色農產品,形成“書店加”的經濟輻射效應。這種模式不僅帶動了葉家堰基礎設施升級,更構建起“文化消費—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環。
實踐團注意到,書店所處位置恰好是葉家堰與三家居的地理中點,屬于鑒湖度假區整體開發的核心片區。村文化禮堂旁的發展宣傳欄清晰記錄著葉家堰的蛻變軌跡,隨著書店等文化業態的引入,村落從傳統農業聚落逐步向文旅融合型社區轉型。“周邊發展與書店經營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負責人強調,政府在場地租賃、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的支持,讓書店與周邊民宿、餐飲等業態形成共榮體,共同構成景區的文化消費矩陣。
值得關注的是,書店在承擔文化傳播功能的同時,也成為政策落地的觀察窗口。當被問及政府支持時,負責人透露,“開書店不易,當地確實提供了優惠政策。”這種“文化搭臺 政策護航”的模式,為鄉村引入優質業態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讓“共同富裕”的理念通過具體項目得以落地。
旅游紅利普惠民生:村民視角下的共富獲得感 “生意比前兩年好多了”鑒湖超市老板娘的直觀感受,折射出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提振作用。盡管未獲得直接補貼,但景區開發帶來的客流讓她的超市營業額顯著提升。這種變化并非個例——在涼亭休憩的奶奶回憶,去年旅游旺季時,游客“什么地方都有”,甚至有臺灣同胞到訪。“飯都吃得好一點咯!”她笑著說,政府不僅為老年人提供免費景點游覽福利,每年還舉辦集體聚餐,停車等配套服務也全部免費。
我們調研發現,景區建設兩年來,民生改善呈現多維度特征:飲食質量提升,公共服務優化、就業機會增加。奶奶提到的“老年人免費游玩”政策,與村委推出的“一老一小”關懷計劃形成呼應,構成了“旅游惠民”的政策組合拳。這種將發展紅利反哺民生的做法,讓“共同富裕”從抽象概念轉化為村民可感可知的生活體驗。
在與村民的交流中,我們也捕捉到發展中的期待。超市老板娘坦言“希望再改進一點”,折射出商戶對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訴求。村民則期盼在旅游服務、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獲得更多技能培訓。這些聲音為后續政策優化提供了方向,也印證了共富實踐需要“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協同機制。
共富路徑的深層思考: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推進 調研中,各方對未來發展的共識逐漸清晰:先鋒書店希望整合周邊業態形成文化集群,村民期待更完善的配套支持,而我們則從系統視角提出建議。“共富不是單個單位的事,需要共同努力推進。”書店負責人的觀點道出了關鍵——葉家堰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需要“文化引擎加政策支持加民生導向”的系統設計。
對比參考范文中德清縣的“百壽宴”“家風家訓”等文化反哺模式,鑒湖片區的特色在于以書店為核心的文化引流機制。這種模式既保留了鄉村的原生文化肌理,又通過現代文化業態激活經濟活力。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言:“文化不僅是裝飾,更是驅動共富的內核動力。”
站在葉家堰的村道上,書店的書香與周邊攤販的叫賣聲交織,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共富圖景。從政府招商引資的頂層設計,到村民擺攤增收的微觀實踐,鑒湖度假區正以文旅融合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著“共同富裕”的鮮活注腳。未來,隨著基礎設施與業態布局的持續完善,這里的實踐或將為更多地區提供“文化賦能經濟、經濟反哺民生”的共富范式。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鑒湖片區的探索表明,當文化成為發展的內生動力,當政策紅利轉化為民生獲得感,共同富裕便不再是遙遠的目標,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我們將帶著此次調研的思考,繼續探尋更多鄉村共富的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