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為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增強使命擔當,為鄉村建設貢獻一份青春力量。6月27日,信陽理工學院“青春賦能”實踐團隊深入潢川王圍孜村,探訪占地兩千畝的生態農業基地和隆古鄉小學,精心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一、鄉賢領航,青春力量激活深山好物
據當地書記介紹,這里以五百畝甲魚養殖為核心,創新性開展“芡實種植—飼料循環—立體養殖”生態模式,這種“一田多用、四季輪養”的循環農業模式,既實現了資源零浪費,更讓每畝土地綜合收益提升30%以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樣本。實踐團隊攜手“豫芡臻選”運營負責人開啟“云端助農”直播。鏡頭里,隊員們仔細介紹了新縣芡實等特產,并說明其富含的營養價值。互動環節中,玩法多元,在線觀看量穩步增長,成功帶動甲魚、芡實等農產品的曝光度。
二、科普支教,青春智慧滋潤童心
課堂上,實踐隊員化身小老師,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為五六年級的孩子們打開科學與藝術的大門。通過趣味實驗,孩子們直觀感受到大氣壓強的神奇力量,親手制作水火箭時,他們熱烈討論著發射原理;用生活中的例子講解摩擦力,大家踴躍分享鞋底花紋、滑梯表面的發現。當《左手右手》的旋律響起,孩子們認真學習每一個動作,用稚嫩的歌聲和歡快的舞步傳遞溫暖與力量。左手代表著方向,右手象征著希望,大家手拉手共同歌唱,仿佛用雙手編織出美好的未來。這段充滿歡笑與探索的支教經歷,不僅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知識的種子,也成為彼此記憶中最珍貴的一抹亮色。
這場夏日鄉野的青春實踐,既是理工青年以智慧賦能鄉村的剪影,更是新時代“青年力”與“鄉賢智”同頻共振的縮影。當實踐鏈接起深山與都市,信陽理工學院的青年們正用腳步丈量土地,以創新點亮希望,讓青春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