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觀察 | 如何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破圈”——桂韻回響調研團隊的這一季
文:陶珊 周菁菁
剛剛過去的一個季度,對我們桂韻回響調研團隊來說,是一段緊張又收獲滿滿的經歷。從最初的項目規劃到最后的成果展示,我們經歷了實地調研、師生研討、材料規整、論文撰寫,每一個環節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國際中文教育的復雜與挑戰。
實地調研:深入一線的第一手體驗調研是我們這季工作的重頭戲。我們既有“走出去”,也有“請進來”。在線下,我們實地走訪了幾所國際學校和中文培訓機構,和在一線教學的老師、正在學習中文的學生面對面交流。他們坦率地分享了很多真實想法:學生們普遍對中華文化很有興趣,但現有的課程常常是“學語言歸學語言,學文化歸學文化”,兩者結合得不夠自然;而教師們也吐槽說,文化教學環節很想做,但缺乏現成的好資源,往往只能靠自己琢磨。
同時,我們還通過QQ、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放了問卷,觸達到全球各地的中文學習者。他們的反饋信息量很大——比如有的說“很喜歡漢字的結構美,但課本里講得太少”,有的提到“希望能看到更多和自己文化做對比的內容”。這些聲音,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師生共創:每周的碰撞與成長整個項目中,和指導何宇虹老師的交流絕對是一個“定心丸”。我們保持了每周一次的線上或線下會議,何老師既嚴格又耐心,每次都能幫我們找到問題的關鍵點。特別是在我們遇到論文框架不清晰、調研資料太零散的時候,何老師總是提醒我們要“回歸主線”,強調不要為了做創新而忽略了邏輯性。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糾結到底論文是重點寫“教學法”還是“文化傳播”時,老師點了一句話:“其實你們的創新恰恰是把兩者結合起來,這就是亮點。”那一瞬間,我們豁然開朗。
材料規整:枯燥但不可或缺的細節活說實話,材料規整的工作一點都不“光鮮”。我們先是列了一個詳細的整理方案,然后一份一份地去對照、核對,紙質的要掃描歸檔,電子的還要反復檢查備份。雖然過程瑣碎得讓人頭大,但當我們看到厚厚一摞整整齊齊的材料,心里是真的踏實。因為這不僅是項目的“硬核基礎”,也為今后類似的項目提供了一個標準模板。
論文撰寫:從“寫完”到“寫好”的過程 論文的撰寫,是另一個“硬骨頭”。一開始我們也天真地以為,只要把調研、數據、方案寫進去就可以,但很快發現,要想真正寫出有深度的東西,光靠材料遠遠不夠。我們查閱了大量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前沿研究,又反復和老師討論,特別在“方法創新”和“成果分析”這兩塊下了很大功夫。經過一輪又一輪修改,我們終于完成了一篇既系統又有新意的項目論文,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技術與傳播:讓成果“活起來”這次項目還有一個讓我覺得很“帶勁”的部分,就是技術創新和傳播推廣。比如,我們設計了“沉浸式文化體驗教學法”,讓學生不僅是“學”文化,而是真正在課堂上“過”中國節日、“玩”中國游戲。這種體驗式的學習,不僅老師喜歡,學生的反饋也特別熱情。
我們還積極撰寫新聞稿,把項目的進展和亮點通過網絡和媒體分享出去。有一篇稿子發表后,引來了不少同行關注,甚至有其他學校聯系我們,想進一步了解細節,這讓我們特別有成就感——感覺項目的影響力真的在一步步擴大。
團隊協作:彼此成就的力量項目能順利推進,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分工合作。有人擅長對外交流,就負責和學校、機構溝通;有人思路清晰,就主抓論文和材料;還有人技術力強,搞定各種數字化和互動游戲設計。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微信群里討論,遇到問題就及時“拉群”解決,真的體會到了“一個團隊的力量”。
總結這季度的經歷,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收獲不僅是一個個看得見的成果,更是從項目中學到的那份“問題意識”和“解決意識”。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還有很多提升空間,比如文化教學資源如何更系統化,技術應用如何更普及,這些都還在路上。
未來,我們會繼續打磨現有成果,爭取做出更多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國際中文教育項目。我們始終相信,語言的力量不止于交流,更是文化與心靈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