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嘉興大學經濟學院“靈活就業”調研團在老師帶領下走進嘉興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就業管理服務中心許主任、董主任展開深度交流,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熱點問題展開探討,勾勒新時代就業市場的新圖景。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傳統就業崗位持續縮減,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分析師、數據標注等靈活就業崗位成為很多高校畢業生的新選擇,折射出初次就業市場的轉型壓力。與此同時,就業意愿的代際差異顯著,00后群體對自由開放的工作模式青睞有加,考研熱度降溫,“慢就業”現象引發關注。
訪談中,雙方深入剖析了畢業生“逃離傳統崗位”的原因,除了價值觀差異,技能不足成為關鍵瓶頸。例如嘉興制造業對一線技能生產型崗位的旺盛需求,然而這與高校畢業生的能力結構和職業期待存在明顯落差。同時,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對AI應用、機器人操作等數字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課程設置的滯后性導致學生難以無縫對接崗位需求。此外,江浙滬地區優渥的家庭經濟條件,也讓部分畢業生擁有更多試錯空間,更傾向選擇低約束的靈活就業形態。這種現象既反映了就業市場的多元化選擇,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緊迫要求。
面對新挑戰,嘉興市構建了立體化的就業服務體系。以“1131”全生命周期精準幫扶模式為核心,通過一次職業指導、一次技能培訓、三次崗位推薦和一次見習機會,為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幫扶。市總工會推出的“學歷+技能”雙提升計劃,將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著力填補就業能力缺口。此外,政府對困難群體提供直接就業補貼,還創新推出“大學生城市體驗營”,組織實地參觀企業,幫助大學生認識職場。與此同時,嘉興市通過“5分鐘就業服務圈+30分鐘技能幫扶圈”建設,整合24個零工市場、114個零工驛站和54個“好就業”服務站,構建起“線上+線下”的立體傳播網絡,確保補貼政策精準觸達,努力消除信息壁壘。
在靈活就業保障領域,針對高校畢業生社保繳納意愿低、權益易受侵害等問題,政府搭建零工平臺并探索創新保障機制,平臺用工方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10萬-100萬保額、每天0.4元至2.4元的商業保險,覆蓋人身安全等基礎權益,此外,引入第三方工資結算和雙向評價體系緩解欠薪和權益糾紛問題,探索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的新路徑。盡管京東等企業已試點為外賣員繳納社保,推動靈活就業向穩定就業轉化,但社保連續性保障和企業責任落實仍需進一步探索。
談及長遠發展,靈活就業群體面臨的可持續性挑戰不容忽視。外賣員、快遞員等崗位的高強度體力勞動特性,決定了職業生命周期較短,而技能單一化和培訓覆蓋不足,進一步加劇了長期發展困境。對此,政府呼吁高校加強職業規劃教育,轉變畢業生的擇業觀、就業觀,將技能培訓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主動就業意愿。政府部門也計劃推出“青年求職能力實訓營”等項目,提升大學生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實操能力,同時建立就業跟蹤機制,幫助學生實現從“靈活就業”到“穩定發展”的轉化。
此次調研訪談發現,從政府創新政策到高校優化培養方案,從平臺完善保障機制到社會重塑職業觀念,多方協同的新型就業生態正在形成。隨著“學歷+技能”雙提升培養、數字技能賦能、精準就業服務等舉措的落地,嘉興市正為破解新時代就業難題提供本土化經驗,也為全國范圍內的就業服務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鑒。后續,實踐團還會持續深入調研高校、企業、靈活就業從業者,進一步了解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的現實困局,提出創新有效的破解之策,助力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朝著更具韌性和活力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