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視角記錄渭水源頭千年文脈
以青春視角記錄渭河源頭千年文脈——2025年渭源縣"返家鄉"社會實踐紀實
一、渭水湯湯:在千年文脈中尋找文化坐標
當飛機穿越隴中高原的云層,透過舷窗俯瞰這片被渭河水系滋養的黃土塬峁,我的手指不自覺地翻看著手機中的家鄉印記。此次"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我選擇用鏡頭丈量渭河源頭的文化縱深,在定西市渭源縣這片承載著八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探尋非遺傳承的現代密碼。
渭源縣位于北緯35°的文明臍帶上,這個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匯點。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首陽山,不僅是伯夷叔齊采薇隱居之地,其山腰處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遺址,將這里的文明史推至5000年前。而橫跨渭河的明代灞陵橋,這座全國獨一無二的純木疊梁拱橋,其"木龍臥波"的營造技藝至今仍是古建專家研究的活標本。
二、社火狂歡:解碼非遺傳承的基因圖譜
2025年元宵節的清晨,當薄霧還縈繞在渭河兩岸的臺地間,社火傳承人張建國已帶著徒弟們在村委會大院操練。68歲的張老伯手持銅鈸,腳踏八卦步,領著三十人的鼓樂隊排練《秦王點兵》。這曲牌傳了十三代人,每個鼓點都要打在北斗七星的方位上。他布滿老繭的手指在鼓面游走,仿佛在觸摸著時光的年輪。
今年元宵的"金蛇鼓舞鬧元宵"活動,堪稱渭源非遺的立體百科全書。在"鼓舞盛世"方陣中,我看到36面直徑1.8米的牛皮大鼓呈九宮排列,108名鼓手以"天罡地煞"陣型變換,鼓槌翻飛間,鼓面騰起的塵埃在晨光中勾勒出流動的圖騰。這種源自羌戎部落的戰陣鼓舞,歷經唐宋軍儺儀式的演變,最終在渭源民間落地生根。
三、創新表達:傳統文化與現代語境的交響
在"奔向未來"主題花車巡游中,清源鎮非遺工坊的設計令人耳目一新。他們將傳統剪紙藝術與3D投影技術結合,在長達12米的花車上演繹《大禹導渭》的神話,觀眾席爆發的驚嘆聲讓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正在經歷著破繭成蝶的蛻變。
四、渭水長流:關于文化傳承的實踐思考
此次社會實踐帶給我的震撼遠超預期。在渭源,非遺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生命記憶。從田間地頭的自發傳承到政府主導的系統保護,從師徒相授的口傳心授到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模式,這里正在探索一條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特色路徑。
當我站在渭河源頭,看著汩汩清泉匯聚成河,突然頓悟:文化傳承正如這渭水奔流,既需要守護源頭活水的純凈,也要順應時代地勢開拓新的河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僅要當好傳統文化的"守井人",更要成為創新表達的"開渠者",讓千年文脈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
作者:賈新龍 來源:個人撰寫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