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期間,隊員們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對先烈的緬懷,踏上了前往全國各地參觀紅色景點和教育基地的征程。在親身探訪中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并通過相互交流了解各地的紅色文化,體會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
重溫烈士陵園 銘記革命歷史
實踐期間,隊員們分別探訪了賀昌烈士、王銘章烈士陵園,艾蕪同志。在肅穆的碑林與無聲的史跡中,重溫先烈精神,感悟家國情懷。
在賀昌烈士陵園中,高聳的漢白玉紀念碑篆刻著“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賀昌同志永垂不朽”,賀昌以生命詮釋了“重于泰山”的犧牲精神。參觀此處的劉璟同學表示:“駐足碑前,能夠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輩以獻血染紅旗幟的壯烈。”
王銘章將軍作為抗日名將,率川軍死守藤縣四晝夜,為臺兒莊大捷奠定基石。將軍墓前的銅像掣馬奔騰,再現英雄氣概。這是川軍抗敵史上最光榮之一頁。
艾蕪同志以筆作武器,投身偉大的歷史洪流,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貞不移地終身信仰。艾蕪一生慈善,堅守清貧,樂于助人,是無產階級的文藝戰士。
小隊成員李顏志在烈士碑文上進一步了解了王銘章、艾蕪烈士的生平事跡,對革命歷程的艱辛,革命英雄的偉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更加明白了傳承紅色精神的意義。


圖1 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雖靜默無言,卻凝聚著革命者與知識分子交融的赤子之心。先烈們以生命鑄就今日和平,吾輩當以奮斗回應時代召喚。“銘記歷史,不是沉湎過去,而是讓信仰之光照亮未來。”讓我們攜手前行,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書寫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在故居中聆聽歷史回想
踏入李大釗舊居那一刻,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簡樸的居室,泛黃的書頁,仿佛訴說著這位革命先驅為信仰奮斗的一生。他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奔走呼號,直至獻出寶貴生命。參觀此處的王妮同學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應以李大釗先生為榜樣,堅定信念,為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圖2 李大釗故居
走進詹天佑舊居,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展柜中陳列的圖紙、工具和書籍,無聲地訴說著詹天佑先生為祖國鐵路事業嘔心瀝血的奮斗歷程。這讓參觀此處的崔宇馨、李志元同學深刻感受到這位偉大工程師的智慧和愛國情懷。

圖3 詹天佑故居
豐碑無言,精神永存
在中華大地上,紅色記憶與千年文字共同鑄就了民族的精神坐標。當我們走進川軍抗日紀念館、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和西安事變舊址,觸摸泛黃的電文、銹跡斑斑的大刀,那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史詩便有了溫度。三百五十萬川軍將士"死字旗"下的慷慨赴死,冀魯豫群眾用獨輪車推出的"人民戰爭"奇跡,張學良公館里改寫歷史的驚心動魄,都在訴說著:紅色基因是用生命和信仰澆筑的精神長城。參觀的同學們在展品前駐足凝視,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瞬間。

圖4 革命歷史紀念豐碑
總結
此次黨史教育社會實踐已經落幕,小隊參觀了北京、西安、四川、廣東等多個地方的紅色景點,景點類型包括陵園、故居以及紀念館,種類豐富,涵蓋廣泛。經過交流分享后,大家都深深體會到了信仰的力量,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正是無數仁人志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這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學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李大釗先生“鐵肩擔道義”的擔當、詹天佑先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執著、賀昌烈士“舍生取義”的無畏等等,都將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在未來的學習和科研中,我們會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潛心研究,針對領域內的重難點科學問題發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