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13日,山東中醫藥大學“岱岳岐黃振興團”實踐隊走進泰安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開展為期3天的“回鄉看齊魯”活動。通過參觀中醫藥文物、采訪泰安中醫院主治醫師趙振、跟診學習腦針、滯動針療法及中藥貼敷技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其學術傳承與臨床經驗,深化對中醫藥理論及實踐的認識。
探秘中醫寶庫:博物館里的歷史溯源 2月11日上午,團隊成員們踏入泰安中醫藥博物館。館內豐富的藏品與詳實的史料,構建起一座中醫文化的知識寶庫。一進展廳,成員們便被有序陳列的古代針灸器具吸引,從骨針到青銅針,再到精致的銀質針灸針,這些器具見證了針灸療法從起源到成熟的漫長歷程。在古籍展區,復刻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醫籍,泛黃的書頁與古樸的文字,仿佛在訴說著中醫先輩們的智慧與探索。“看著這些實物,感覺中醫不再是書本上的抽象理論,而是鮮活的歷史傳承。”一位隊員感嘆道。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泰安中醫藥博物館 王怡婷攝
跟診實戰:臨床一線的知識淬煉 參觀結束后,隊員們來到泰安市中醫院紅門門診,跟隨趙醫生開啟跟診學習。在診室里,一位飽受肩周炎困擾的患者前來就診。趙醫生先是耐心詢問患者的癥狀、疼痛時長、日常活動受限程度等細節,隨后進行細致的體格檢查,通過觸摸肩部肌肉、關節活動度測試等,精準判斷病情。診斷明確后,趙醫生開始施展針灸治療。只見他手法嫻熟,快速找準穴位,進針、行針、補瀉一氣呵成,整個過程有條不紊。
隊員們圍在一旁,眼睛緊緊盯著趙醫生的每一個動作,手中的筆記本飛速記錄。“趙醫生,進針的角度和深度是如何確定的呢?”一名隊員抓住間隙問道。趙醫生一邊操作一邊解釋:“這要根據穴位的位置、患者的體質以及病情的輕重來綜合判斷,每個穴位都有其適宜的操作標準,需要長期實踐積累經驗。”跟診過程中,隊員們不僅學到了專業的針灸操作技巧,更深刻體會到耐心問診、精準診斷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性。

圖為趙醫生為團隊成員傳授針灸推拿技巧 王怡婷攝
對話專家:傳承路上的經驗傳承 在跟診間隙,學生們對趙醫生進行了深入采訪。趙醫生回憶起自己的中醫求學之路,感慨萬千。因為父親是一名中醫,他自幼對中醫耳濡目染,立志投身中醫事業。求學期間,他日夜鉆研中醫經典,不斷汲取理論養分。完成學業后,趙醫生仍不放過任何實踐機會,積極跟隨老師抄方、跟診,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
談及他擅長的針灸腦針技術,趙醫生介紹道:“腦針療法具有安全性高,痛苦少,無風險,見效快,不復發的特點,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對腦部及神經系統疾病療效顯著。”他分享了技術探索過程中的艱難,從最初的理論學習到臨床實踐的反復驗證,每一步都飽含心血。趙醫生鼓勵學生們:“中醫傳承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你們要扎根經典,勇于實踐,才能在中醫道路上走得更遠。”

圖為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和趙醫生合影留念 王怡婷攝
此次泰安之行,山東中醫藥大學岱岳岐黃振興團通過多維度的學習實踐,對中醫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專業能力也得到了切實提升,為未來投身中醫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