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師范大學邊疆行知實踐隊積極響應“壯美邊疆”探訪實踐專項活動號召,于2025年1月13日至1月20日,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寧明縣、龍州縣,開展了一場極具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的方言保護調研活動,飽含著對廣西本土方言深入探索與堅定守護的決心。
在普通話廣泛普及的大趨勢下,方言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廣西邊境的憑祥、龍州、寧明三縣市,作為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區域,其方言不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承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記憶以及歷史底蘊。邊疆行知實踐隊精準聚焦這一現實背景,將研究重點放在三地的方言保護現狀及所遇困境上,期望通過對這三個典型少數民族邊境地區的深入剖析,探尋出行之有效的方言保護與傳承策略。
此次調研綜合運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實地調研等多種方法。在全面考量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的基礎上,著重探究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實現方言的有效保護與創新性傳承。實踐隊計劃從政策支持、教育完善、家庭傳承、多媒體宣傳等多個維度發力,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強且切實可行的建議,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少數民族邊境地區方言保護體系,推動方言在新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
抵達目的地后,實踐隊迅速且有序地開展工作。在當地社區,隊員們與社區負責人圍坐在一起,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交流。隊員們詳細詢問社區過往組織的方言相關活動,包括活動形式、參與人數、活動效果等。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居民的方言使用情況展開調研,從幼兒時期的語言啟蒙,到青少年在校園內外的語言選擇,再到中年群體在工作與生活中的語言習慣,以及老年群體對方言的堅守程度等方面,都進行了全面了解。
圖為實踐隊成員對社區居民進行訪談 陳思思攝
在學校調研環節,隊員們與學校教師進行了深度探討。不僅詢問學校是否開設方言相關課程,若有開設,還進一步了解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運用、課時 安排以及學生的學習反饋等情況。同時,通過觀察學生課間交流、參與課堂互動等方式,統計學生在日常交流中的方言使用頻率,分析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之間的差異。
團隊成員與教師進行訪談 陳思思攝
此外,隊員們還隨機抽取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面對面訪談。在訪談過程中,隊員們以親切的態度、專業的話術引導受訪者分享自己與方言的故事,例如兒時聽長輩講方言的趣事、在成長過程中對方言態度的轉變等。同時,組織小型座談會,營造輕松的氛圍,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分享對方言傳承的看法,深入探討方言在情感維系、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在現代社會中普通話與方言如何更好地協同發展。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學生進行交流訪談 陳思思攝
通過社區交流、學校調研、訪談及座談會等多種方式,實踐隊獲取了大量關于方言使用頻率、熟悉程度以及傳承意愿的一手資料。這些豐富且詳實的數據,為后續深入研究方言保護與傳承問題筑牢了根基,也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方言保護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邊疆行知實踐隊的此次調研活動,不僅為學術研究積累了寶貴素材,更有望為廣西少數民族邊境地區的方言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與方法,助力留住鄉音,傳承地域文化,讓方言這一珍貴的文化火種在新時代持續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