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孔乙己文學”反思潮中洞察大學生就業百態
于“孔乙己文學”反思潮中洞察大學生就業百態——大學生就業問題調研心得☐京伊斯古勒·哈力克(城市與環境學院2403班)參與“孔乙己文學”背后大學生就業問題調研,如推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當代大學生就業的復雜圖景,也引發了我對教育、社會期望與個人價值實現的深度思考。在調研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孔乙己文學”背后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真實存在。回到家鄉后,我先聯系了一些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他們有的剛參加工作,有的已經工作幾年了。我約了幾個一起吃飯,順便聊聊就業的事兒。有個學姐跟我說,她畢業的時候特別迷茫,學的專業是市場營銷,但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光靠學校學的那些理論根本不夠用。公司更看重實際經驗,比如怎么跑客戶、怎么策劃活動。她當時投了好多簡歷,都石沉大海。最后還是通過親戚介紹,才進了一家公司從基層做起。她跟我說:“在學校的時候,總覺得學歷很重要,但工作以后才發現,學歷只是個敲門磚,能不能留下來,還得看自己有沒有真本事。”還有一個學長,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他跟我說,學校里學的編程語言和實際工作差距太大。在學校的時候,寫代碼只要能運行就行,但工作以后,公司要求代碼的效率、可讀性都很高,還得會用各種工具。他為了適應工作,花了好幾個月重新學習。他告訴我:“學校學的東西,和實際工作差太遠了,很多東西還得自己補課。” 調研期間,打開手機來瀏覽大學生找工作場面,映入眼簾的是招聘會現場人山人海的畫面,大家都拿著簡歷,挨個展位投。我觀察到很多展位前都排起了長隊,但真正被錄用的卻沒幾個。招聘人員會說,他們公司招人,學歷只是個基本要求,更看重的是實際能力和經驗。他舉了個例子:“我們招一個文案策劃崗位,學歷要求本科,但真正能寫好文案的,十個里挑不出一個。很多大學生寫的東西,要么太理論化,要么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他還說,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有問題,總覺得自己的學歷高,就應該拿高工資,但實際上,公司更看重你能為公司創造多少價值。招聘會現場也會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有的拿著簡歷到處投,但眼神里全是迷茫;有的站在展位前,和招聘人員聊幾句就灰溜溜地走了。我發現高學歷似乎不再是通往理想職業的“金鑰匙”,許多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徘徊,懷揣著知識卻難以找到匹配的崗位,如同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陷入學歷與現實的落差。這種困境源于多方面因素: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導致部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錯位;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市場的波動,讓就業競爭愈發激烈;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他們的選擇。調研中,大學生們的迷茫與焦慮令人揪心。曾經以為憑借一紙文憑就能收獲理想工作,可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但同時,我也看到了許多積極的轉變。一些大學生開始放下身段,主動了解市場需求,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努力打破“長衫”的束縛,拓寬就業渠道。他們不再將目光局限于傳統的“鐵飯碗”,而是勇敢嘗試新興行業和靈活就業模式,展現出適應時代變化的韌性。這次調研也讓我對社會和高校有了更多期待。社會應創造更加公平、包容的就業環境,消除就業歧視,鼓勵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搭建起教育與就業的橋梁。高校則需要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從課程設計到就業指導,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讓大學生在走出校園時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孔乙己文學”不應只是大學生自嘲的標簽,而應成為推動社會和個人共同進步的契機。作為調研參與者,我深感責任重大,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讓更多大學生在就業之路上找到方向,實現自身價值。然而,這次“返家鄉”調研讓我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有了進一步更深刻的理解。我發現,大學生就業難,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學校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學校、大學生和社會,都需要一起努力,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學校要改革課程,多和企業合作,讓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環境;大學生要調整就業觀念,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社會要多給大學生機會,減少偏見,提供更多的支持。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真正脫掉“長衫”,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孔乙己文學”雖然好玩,但背后藏著的就業問題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希望通過這次調研,能讓更多人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希望能給像我這樣的在校大學生一些啟示。畢竟,我們馬上就要畢業了,就業這條路,還得靠大家一起走。
作者:京伊斯古勒·哈力克 來源:社會調研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