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至2月3日,中國礦業大學"尋味春節"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張福磊、李懿行、馬鵬、張禮恒、王宏波分別在各自家鄉甘肅武威、青海西寧與民和、四川成都、內蒙古烏蘭察布五地,開展"春節里的傳統文化"主題實踐,以交流、調研、照片等形式記錄各地春節文化交融的生動樣本。
在甘肅武威,主要有這些習俗:迎喜神,正月初一,人們早早前往附近廟里燒頭香,祈愿神靈庇佑,早飯過后,還要去迎喜神,祈求喜神為家庭和村莊帶來吉祥如意。耍社火,這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頭戲,是一種集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于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如武威的攻鼓舞,隊員張福磊行走于大街小巷,感嘆當地春節的熱鬧非凡。
轉到青海西寧,當地人通常會在過年時進行安神、接神等活動:大年三十除夕夜,大人小孩穿戴一新,掛紅燈、焚香、敬獻供品,意為安排眾神位。除夕夜前后,燈燭齊明,鞭炮四起,點燃松棚,在香煙繚繞,鐘磬悠揚聲中,迎來天神和祖宗亡魂。隊員李懿行張貼“福”字,寓意新的一年幸福美滿。除此之外,隊員還在社區看舞龍,與當地人交流春節傳統文化,還一起進行禱告,祈求來年一切順利。


青海民和縣的發現同樣令人驚喜。在官亭鎮,隊員馬鵬參與了全國獨有的土族"納頓節"春節儺戲,記錄下"殺虎將"面具舞與《莊稼其》農耕劇。"演員赤腳踏過火堆時,現場300多人齊唱'許爾莫'的震撼,是教科書里找不到的。"隊員觀看后,感嘆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于四川成都,隊員張禮恒下鄉尋味春節,與當地老人溝通交流文化習俗。他還幫助他們進行春節的布置,打揚塵、貼對聯、放煙花。在除夕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先祭祖,后吃飯。飯菜豐盛可口,品類多樣。

在烏蘭察布,各地會舉辦廟會,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燈籠。除夕夜全家團聚,一起守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隊員王宏波與家人人共迎新年,幫忙貼對聯、除積雪。
近20天行程中,我們深入了解了春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現狀,既看到了其頑強的生命力,也意識到面臨的諸多問題。傳承與弘揚春節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協同合作,形成合力。我們相信,只要堅守文化初心,不斷探索創新傳承方式,春節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