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長衫里的青春:當“孔乙己文學”照進大學生就業困境
□方怡芳(城市與環境學院2405班)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魯迅筆下這個落魄書生的形象,在百年后的今天,被當代大學生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孔乙己文學"悄然走紅,大學生們用"學歷是我脫不下的長衫"來自嘲,用"如果我沒讀過書,我可以找別的活做"來表達就業困境。這種集體性的文化現象,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迷茫與焦慮。當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當學歷貶值成為不爭的事實,當就業市場供需失衡日益加劇,"孔乙己文學"的流行不再僅僅是一種網絡亞文化現象,而是成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生存狀態的一面鏡子。因此,為了更好了解大學生面對就業的相關看法,我們對此進行了調研,從中我也收獲了一些體會。
大學生面對的困局是學歷貶值與就業困境的雙重擠壓,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速,大學學歷從稀缺資源變為普遍標配。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不到10%躍升至2020年的54.4%,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但與此同時,學歷的含金量卻在不斷稀釋,本科文憑不再是就業市場的"通行證"。
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衡日益凸顯。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但就業崗位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跟不上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傳統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制造業、服務業提供的崗位與大學生就業期望存在明顯落差。
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市場現實的落差不斷拉大。調查顯示,超過70%的大學生期望進入體制內或知名企業工作,但實際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不足20%。這種期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使得許多大學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對此溯源這是教育異化與價值迷失的時代癥候。工具理性主導下的教育異化現象日益嚴重。高等教育越來越傾向于培養"標準化"的人才,注重技能傳授而忽視人格培養,強調就業導向而輕視人文素養。這種異化導致教育失去了其培養完整的人的本質功能,變成了單純的就業培訓。
社會價值觀的單一化傾向加劇了就業焦慮。"成功"被狹隘地定義為高薪、體面的工作,其他職業選擇則被視為失敗。這種單一的價值評判標準,使得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壓力。
家庭與社會期待的沉重負擔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許多家庭將教育投資視為改變命運的賭注,這種期待轉化為大學生擇業時的無形壓力,使他們難以做出符合自身興趣和能力的選擇。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破局?理應重構教育與就業的新生態。高等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高校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養定位,打破專業壁壘,加強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同時,要建立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度和課程體系,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興趣和市場需求調整學習方向。
就業觀念需要與時俱進。社會應當樹立多元化的成功標準,尊重不同職業選擇的價值。大學生也需要調整心態,認識到第一份工作只是職業生涯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個人發展路徑應當多元化。在傳統就業之外,創新創業、自由職業、靈活就業等新型就業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關鍵在于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隨社會主流。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孔乙己文學"的流行既是對現實的無奈調侃,也是對改變的深切呼喚。破解大學生就業困境,需要教育體系的改革,需要社會觀念的更新,更需要每個年輕人勇于突破"長衫"的束縛,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教育的真諦不是給人一件永遠脫不下的"長衫",而是培養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創造多種可能的完整的人。當我們能夠坦然面對學歷的光環與局限,當我們學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孔乙己"的困境終將成為歷史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