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學”背后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調研心得
“孔乙己文學”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大學生們用“學歷是我下不來的高臺,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等話語進行自嘲,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迷茫與焦慮。為了深入了解“孔乙己文學”背后的大學生就業現狀、困境及原因,我們開展了此次問卷調查。
一、“孔乙己文學”現象帶來的影響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分析,我們得知相對多數受訪者認為“孔乙己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的就業狀況,能夠引發社會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有利于推動就業政策完善,并且能讓年輕人找到情緒宣泄的出口,緩解心理壓力。相對少數則認為“孔乙己文學”不過是“網絡熱梗”和“無病呻吟”,并且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輿論氛圍,傳遞負面情緒,可能導致部分年輕人消極對待就業,產生逃避心理。但總的來說,持有這兩種觀點的受訪者數量并沒有極端分化,而是處于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那么由此可以得出,“孔乙己文學”現象的出現對社會是一把“雙刃劍”,即帶來了好的影響,也帶來了壞的影響。
二、“孔乙己文學”現象出現的原因
調查研究,只有少數的受訪者認為因該“降低就業期望,先就業再擇業(從就業策略角度出發)”,也就是說大部分受訪者都是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就業期望的。并且多數的受訪者認為“孔乙己文學”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發展進步,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要求高”、“高等教育普及,學歷相對‘貶值’”、“大學生心理落差大,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畢業生增多與崗位減少之間的矛盾”和“社會觀念,給大學生的壓力過大”等等共同造就了“孔乙己文學”現象。
三、“孔乙己文學”反映當下年輕人求職的看重點
調查研究表明,在求職的相關因素中年輕人首先看重的是薪資福利和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社會評價稍次。并且只有2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因該“降低就業期望,先就業再擇業(從就業策略角度出發)”, 這反映了現代年輕人對于個人生活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不愿意將就的心理。
四、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第一,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理性看待學歷與就業的關系。 學歷是敲門磚,但并非唯一決定因素。大學生應注重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包括專業技能、實踐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增強就業競爭力。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積極投身基層,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踐機會。應建立健全就業指導體系,開展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咨詢,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目標,提升求職技能。
第三,政府應完善就業政策,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政府應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應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規范招聘行為,維護畢業生合法權益。
五、結語
“孔乙己文學”的流行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的迷茫與焦慮,也折射出當前就業市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大學生創造更加公平、公正、廣闊的就業空間,同時也需要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作者:王語嫣 來源:社會調查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