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探究壯族紋樣的保護措施及推廣路徑,2024年8月4日至6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紋韻雅集”團隊前往壯族人民聚居地廣西南寧開展調研活動。團隊成員先后前往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壯錦博物館主題餐廳等地,通過觀察銅鼓、壯錦以及繡球等壯族傳統文化產品,收集壯族紋樣的典型圖案及其文化價值。通過團隊成員歸納發現,壯族紋樣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動物紋、植物紋、氣象紋以及幾何形紋。
圖為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的壯錦展示品
然而,團隊成員通過走訪游客發現,兒童和青少年群體參觀博物館時并未著重關注到銅鼓和壯錦上的紋樣,更多的是以欣賞這些藏品的整體形態為主,年輕人群體更多的是關注紋樣的美觀程度,而非深入了解紋樣所具有的文化意義?梢,壯族傳統紋樣文化含義的普及程度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在下一階段,團隊將匯總本次調研的數據,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查閱文獻等方式進一步挖掘提高壯族紋樣普及度的實施路徑,與時代發展相合拍,為壯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圖為部分團隊成員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前進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