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樣”代表著一個族群的集體認同,承載著族群集體的利益,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追趕國家民族文化保護的腳步,推動民族文化系統性整合,加強國民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貢獻青年學生保護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廣西師范大學紋韻雅集社會實踐調研團隊于2024年8月4日至6日前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等地進行“廣西紋樣文化”的實地調研。
在經過團隊成員詳細的前期調研下,團隊成員首先來到了廣西民族博物館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對博物館中銅鼓和壯錦的相關展覽進行了參觀了解。銅鼓和壯錦是壯族的代表物品,而在銅鼓與壯錦上,也更多體現著壯族的紋樣元素。在游覽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不僅驚嘆于銅鼓與壯錦表面紋樣的精美絕倫,以及少數民族人民豐富的組合想象力,更是從中深入地了解到了不同紋樣背后所代表著的不同意義。在博物館的紋樣之旅中,團隊成員體會到了小小紋樣凝聚深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擴展了團隊成員對于壯族紋樣的了解,為團隊紋樣數據庫的建立積累了更多的素材。
團隊成員正在觀察銅鼓
結束了在博物館的調研后,團隊成員來到了廣西壯錦博物館主題餐廳。不同于博物館展覽,主題餐廳中還呈現出了更接近生活場景之中的壯錦以及壯族紋樣的衍生文創。不同的文創讓團隊成員們回憶起在生活中壯族紋樣的“身影”,也更直觀地感受到了紋樣元素在現代社會當中的應用價值。在這些多樣的衍生產品之中,團隊成員看到了紋樣在現代人民生活之中的重要作用,更是體會到了國家大力保護本土民族文化的政策導向。
團隊成員在壯錦博物館觀看繡球
調研最后,團隊成員們來到南寧市的街頭小巷,對于當地人民進行街頭采訪。在與南寧市民的聊天對話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不同年齡段對于壯族紋樣的認識程度,以及對于建立紋樣數據庫的看法。一位中年人說道:“我認為這些紋樣在生活中不算非常常見,但也不是完全看不到。它們更多地出現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和領域,比如民族節慶、文化旅游區、傳統手工藝品市場等。此外,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復興,這些紋樣也開始出現在一些時尚品牌和設計中,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元素。”關于數據庫的建立,市民們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議,讓團隊成員對于不同年齡段的需求更有了針對性的考慮。在與不同民眾的交談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了民眾在生活中對于民族紋樣的實際體驗,也為團隊提供了更多樣的創新思路。
紋樣或許只是一幅小小的圖像,但傳達出了一個群體特殊的信仰、祈盼,濃縮著過去生活的剪影。接下來,紋韻雅集調研團隊會將此次南寧市實地調研所了解的現實情況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為廣西紋樣文化探索出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宣傳應用等多方面的發展路徑,促進紋樣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讓更多人看到紋樣不只有精美的外表,更有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