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春風吹拂下,古老的文化遺產如同沉睡已久的珍珠,被逐漸喚醒,煥發出新的光彩。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非遺保護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7月16日,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青春的名義,踏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她們深入象山縣高塘島鄉,實地探訪并記錄下這里豐富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非遺不僅僅是一項項技藝的展現,更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根脈。”7月25日,在象山縣高塘島鄉文化站,站長沈玉伊平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學子。沈站長以其飽滿的熱情和詳實的資料,為小分隊成員們勾勒出一幅象山非遺文化的斑斕畫卷。她指出,象山縣得天獨厚的海島環境、適宜的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海洋資源,為非遺技藝的孕育與傳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從海鹽曬制到魚燈制作,每一項技藝都是當地居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內涵。
在沈站長的引領下,小分隊成員們親身走進了非遺的世界。在花岙鹽場,隊員們更是被一系列創新的非遺文創產品所吸引,這些產品巧妙地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在花岙鹽場,她們不僅見證了古老曬鹽方法的傳承,還感受到了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的巧妙結合。當地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曬鹽技藝,還創新性地推出了非遺曬鹽技藝IP形象及一系列文創產品,進一步提升了非遺文化的傳播度和辨識度。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讓非遺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訪談的深入交流中,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的調研組組長朱逸菲,就象山縣非遺保護的具體實施策略向沈站長提出了細致的問題。沈玉伊平站長詳細闡述了政府的多維度支持體系:“為了確保非遺項目得到全面而深入的保護,象山縣政府采取了多管齊下的措施。一方面,政府慷慨解囊,投入巨資用于非遺項目的深度挖掘、系統整理與精心保護,力求每一項技藝都能得到妥善傳承。另一方面,為了增強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與體驗,政府精心布局,建立了多個非遺傳承所及展示平臺,以海鹽曬制非遺傳承所為例,通過生動直觀的活態展示、寓教于樂的教育研學以及趣味橫生的互動體驗,讓游客與公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訪談過程。邵雨嫣 供圖
“同時,我們深知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于人,因此,政府高度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激勵。”沈站長繼續說道,“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組織專業技能培訓以及頒發榮譽獎項等方式,我們全力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們積極投身于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之中。此外,象山縣還巧妙地將非遺項目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推出了非遺研學游、非遺夏令營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也極大地提升了非遺文化的社會認知度和市場影響力,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此次探訪活動,對于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的成員們來說,不僅是一次難得的學習與實踐機會,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升華。小隊成員陳禮嘉表示:“通過此次活動,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與信心!”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寧波大學的學生們必將以青春的熱情與智慧,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通訊員 陳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