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市象山縣的蔚藍海岸邊,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傳承活動正悄然上演。2024年7月末,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遇見小分隊,帶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敬畏與熱愛,走進了象山高塘學校的課堂,將古老而神秘的魚拓藝術,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非遺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它應該是活生生的,能被孩子們觸摸到的文化體驗。”隊長邵雨嫣在活動結束后深情地說。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她此次行動的初衷,也映射出整個遇見小分隊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深刻理解與堅定信念。
7月25日,以“傳承非遺,致敬經典”為主題的魚拓藝術課程在高塘學校拉開帷幕。小分隊成員沈詩寒老師,站在講臺上,用她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向學生們介紹:“魚拓,這一古老技藝,是古人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顏料拓印到紙上的藝術,它不僅僅記錄了魚的形態之美,更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課堂主要從文化背景了解、工藝制作過程、親身動手實踐三個環節出發,借助豐富的多媒體資料以及生動的講解,幫助學生們深入了解魚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遇見小隊沈老師講解魚拓文化。沈欣 供圖
隨后,活動進入了最令人期待的動手實踐環節。考慮到實際操作的便捷與安全,小分隊創新性地采用了KT板進行刻畫、上色和拓印。學生們手持鉛筆或細筆,在KT板上小心翼翼地勾勒出魚的輪廓和細節,每一條線條、每一個弧度都凝聚著他們的專注與熱愛。上色時,他們更是色彩繽紛,力求讓每一條“魚”都活靈活現。
當學生們將紙張輕輕覆蓋在KT板上,緩緩拍打紙張背面,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而又興奮的氣息。隨著紙張的逐漸揭開,一幅幅精美的魚拓作品赫然呈現在眼前。有的魚兒鱗片清晰可見,仿佛在水中自由游弋;有的則色彩鮮艷,充滿了童真與創意。這一刻,學生們臉上洋溢著的是成就感與喜悅,更是對非遺文化深刻理解的體現。

圖為沈老師指導學生。沈詩寒 供圖

圖為學生魚拓作品。沈詩寒 供圖
課后,周艾妮滿臉洋溢著興奮與滿足的笑容,他迫不及待地對爸爸說:“爸爸,您還記得去年帶我去欣賞那些精美的魚拓作品嗎?那時候,我只是遠遠地觀賞,覺得它們既神秘又美麗。沒想到今天,我竟然有機會親手體驗了魚拓的過程!當我拿起工具,一步一步按照老師的指導,將顏料輕輕涂抹在魚身上,再小心翼翼地用紙按壓,那一刻,我真的感覺自己像是在和魚兒對話,把它們的故事和美麗都印在了紙上。原來,魚拓不僅僅是觀賞的藝術,更是需要親身參與和體驗才能深刻感受到的文化瑰寶。”
活動結束后,遇見小分隊成員沈欣感慨地說:“看到學生們對魚拓藝術如此熱愛和投入,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們將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引入課堂,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希望這些文化的種子能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