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愈篤,知之益明。實踐是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最好途徑。迎著夏日,懷揣熱枕,2024年7月,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赴和縣“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在為期三天半的調研中,實踐團成員先后探訪多名扎根于和縣的安農校友,深入了解和縣的歷史文化、主糧與蔬菜產業和群眾生活,獲得許多寶貴經驗和感悟,完成一場安農與和縣的雙向奔赴。
孫云萍:珍惜當下,寬容自我 孫云萍: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車輛工程專業2013屆畢業生,現為和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科員。
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孫云萍表示,她曾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和焦慮。然而,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她逐漸意識到,許多焦慮源于對未來的過度擔憂以及對完美狀態的追求。
“現在學生總是急于規劃未來,卻忘了享受現在。”孫云萍說。她強調,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而學生時期正是探索自我、培養興趣和提升技能的黃金時期。孫云萍建議實踐團隊員們減少對未來不必要的憂慮,更多地投入到當前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寬容自己,意味著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時看到自己的潛力。”孫云萍鼓勵實踐團隊員,個人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苦澀,這些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提醒實踐團成員們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敗而否定自己,要懂得寬容自己的不完美。
采訪中,孫云萍還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了求職和擇業的心得。孫云萍學姐的經歷為實踐團成員提供了豐富和寶貴的經驗、樹立了積極正能量的榜樣。
圖為孫云萍正在接受實踐團采訪
常聰:架起農業技術與農戶之間的橋梁 常聰: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物保護專業2012屆畢業生。現任和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技術員。
常聰,一個致力于將現代農業技術帶給傳統農戶的實踐者。在和縣蔬菜種植業的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常聰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挑戰,尤其是農戶對新技術的排斥。他深知,要讓新技術被接受,首先要讓農戶理解并體驗到它的好處。因此,他花費大量時間在田間地頭與農戶交流,不僅詳細解釋新技術的優點,還親自示范操作步驟,耐心解答農戶們的疑問,幫助農戶們克服對新技術的疑慮,提升他們的種植水平和生產效率。
“做足準備,才能萬無一失。”這是常聰的工作準則,也是他對在校大學生的寄語。常聰學長鼓勵安農學子們做好規劃,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準備充分,迎接未來的挑戰。
圖為常聰(左一)正在進行新技術推廣
麻彪:躬耕熱土,服務基層,引領農業現代化之路 麻彪:原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10屆畢業生,現任和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在和縣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實踐團有幸采訪了麻彪主任,一位致力于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的專家。通過這次深入的對話,我們得以一窺和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顯著成就與發展藍圖,以及麻主任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麻彪首先分享了一組令人矚目的數據:和縣主糧作物全程機械化程度高達86.75%,且這一數字還在穩步攀升;設施農業機械化也達到了50%的水平,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位置。這些數字背后,是麻彪及其團隊無數日夜的不懈努力與堅持。
“
有什么問題直接找我”,這是麻彪工作的座右銘。他堅信,唯有與農戶建立起直接、真誠的溝通,才能深刻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最適合的解決方案。每結束一次通話,他總不忘記強調這句話,其背后是他對工作的熱情以及對農戶的深切關懷。
在采訪的尾聲,麻彪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他充分肯定了實踐團本次的調研活動,認為這樣的實踐機會對于學生們真正理解農業機械化、掌握實用技能至關重要。他鼓勵實踐團成員珍惜此次機會,從實踐中汲取知識。
通過這次采訪,實踐團成員不僅對和縣農機化服務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感受到麻彪學長對本職工作的熱愛與執著。他的故事,無疑將激勵更多農大學子投身于躬耕農機化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圖為麻彪正在接受實踐團采訪
趙尚亮: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趙尚亮: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2005屆畢業生,現任和縣農業農村局農牧漁業(農機化)辦公室負責人。
采訪過程中,趙尚亮一直強調專注于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大學是學習專業知識、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時期。他建議學生們利用好這段寶貴的時間,深入學習、廣泛涉獵、不斷提升自己。他特別提到,現在的大學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誘惑,如社交媒體、網絡游戲等,這些誘惑往往會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影響學業。他鼓勵在校大學生要抵制誘惑、勇于接受挑戰,不斷超越自我,“
不要害怕困難,困難往往意味著成長的機會。‘一心只讀圣賢書’,并不是說與世隔絕,而是要有意識地抵制那些無助于個人成長的誘惑。” 趙尚亮在他的工作中也展現了這種專注和決心。他殷切期望國產農業機械能夠突破技術瓶頸,真正造福農民、強大中國農業,為大國糧安護航。
在這個充滿誘惑和挑戰的時代,趙尚亮學長的經驗分享無疑是一劑及時的良藥,為正在校園里努力求學的安農學子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圖為趙尚亮正在接受實踐團采訪
劉龍: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 劉龍: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學研究生,現任和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劉龍的工作主要是向農戶普及現代農業技術,包括但不限于高效種植方法、病蟲害防治和土壤改良,這些技術能極大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我們的工作確實很平凡,沒有轟轟烈烈的大項目,但每當看到農戶因為掌握了新技術而獲得豐收,那份喜悅和滿足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劉龍謙虛地說。他強調,盡管他的崗位平凡,但他深知這項工作對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劉龍告訴實踐團成員,他的工作充實而富有挑戰。他需要不斷學習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將其轉化為簡單易懂的語言和操作,讓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也能輕松掌握。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也在不斷進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促使他深入研究,學習中獲取的知識又可以反向指導實踐。
“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我在教農民如何種植的同時,自己也在不停地學習。”劉龍說,“比如,在介紹一種新的種植技術時,我會先在小范圍田地里試驗,確認效果后再推廣給農民。這樣既能確保技術的可行性,也能讓我更直觀地了解其效果。”
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只要用心去做,就能發揮出不凡的力量,為社會做出貢獻。正如劉龍學長所說:“平凡的崗位,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作為。”
圖為劉龍正在接受實踐團采訪
一位校友就是一面旗幟,回顧安徽農業大學的發展歷程,一批又一批優秀畢業生走出校園,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熠熠生輝、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在這場尋根之旅中,校友的熱情和真誠深深打動了實踐團成員,他們無論職位高低,都對實踐團成員的采訪活動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他們的經歷充分傳達出安農人“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精神歷久彌新,也深刻地體現出安農人的凝聚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受訪校友合照
在我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安農學子選擇投身基層,服務農業,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是我們找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也是彌補理論與實際之間差距和不足的一種方法。通過本次“三下鄉”活動,實踐團在和縣尋訪到了眾多扎根于基層的校友。成員們不僅看到他們為農業發展所付出的努力,更感受到了他們用汗水和智慧滋潤農業厚實根基的精神面貌。他們不畏艱辛、不圖享受,將青春和熱情深深植入這片土地,助力農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農大人“學農、愛農、知農、事農”的深厚情懷。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當以以上優秀校友為榜樣,積極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刻苦努力為國家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未來的日子,希望更多青年能夠加入到助農興農行列當中,共同用青春之我成就農業之根,共筑強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