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三下鄉 | 多措并舉,把穩鄉村振興“方向盤”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炬芯領航實踐團深入王穩莊鎮,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青春筑夢進鄉村,挺膺擔當促振興。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炬芯領航”實踐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西青區王穩莊鎮盛祥園社區開展為期10天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攜手盛祥園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工作者,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用青春書寫鄉村實踐故事,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一、多措并舉謀發展,擎畫振興新篇章
王穩莊鎮坐落于西青區東南部,被譽為天津“菜籃子”、“米袋子”、“魚簍子”,是集林、田、水、草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廊道。“炬芯領航”實踐團深入王穩莊鎮盛祥園社區,踐行惠民宗旨,為王穩莊鎮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建言獻策,堅定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年理想。實踐團成員走訪了西青區王穩莊鎮生態綠色廊道,開展生態環境調研,開展實地考察,與當地居民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對生態環境的真實感受與期待,了解當地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制定與執行情況,參與田間作業,從居民視角感受鄉土文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絕不能為了一時一地的發展而付出環境的代價。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動人民群眾主動參與門前屋后環境治理,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在盛祥園社區,實踐團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舉辦環保知識競答活動,增強了當地居民節能環保的意識,促進了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二、一穿一繞蘊風骨,匠心獨運是非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鄉村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生長的沃土,非遺手藝也多數來源于這片沃土。非遺柳編,這一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手工藝,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藝,穿越千年時光,至今仍煥發著勃勃生機。“炬芯領航”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們帶著對柳編文化的敬畏與好奇,踏上了“傳承柳編感受非遺文明”社會實踐的征途,近距離感受了非遺柳編的獨特魅力。柳編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無窮智慧。從選材、浸泡、編織到成型,每一道工序都需匠人精心操作。柳條在傳承人的手中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經過巧妙的編織,化作一件件實用與美觀并存的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無論是簸箕、籃子,還是精美的裝飾品,都展現出柳編技藝的獨特魅力。非遺柳編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弘揚。實踐團成員在劉恒臣老先生的引領下,進行柳編的制作。通過實踐,實踐成員感受到了柳編制作的不易,想要編出模樣來,手既要巧,還要有勁,一拉一扯,一松一緊,一穿一繞,每一步都是手上的功夫。通過這次的實踐與交流,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三、乘百舸爭流之勢,續中華民族之魂
2024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為了做好慶祝建黨103周年,謳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百年奮斗歷程,頌揚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主旋律,引導廣大社區居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激發勤奮學習、立志報國的熱情,實踐團于盛祥園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紅歌大合唱實踐活動、獻禮建黨百年制作手工黨旗活動、月亮紅星船手工制作實踐活動。
實踐團成員們引領小學生觀看紅色視頻,了解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開創豐功偉業;成員們與孩子們緊緊相連,共同唱響了《歌唱祖國》,用歌聲編織了一段難忘的記憶,表達對祖國的無限敬仰和美好祝愿,讓小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黨的偉大,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實踐團成員張永春用小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將黨的百年歷史娓娓道來。通過講述黨的成立背景、重要歷史事件等等,讓小朋友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了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精神。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實踐團成員“身”入基層,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寫實鄉村日志,在尋訪非遺傳承中厚植文化本色,繪就“衣冠簡樸古風存”的淳樸畫卷,在“革故鼎新,刮摩淬勵”中為鄉村振興增量。
他們通過三下鄉暑假實踐活動,借實于整飭自我,以篤行豐盈青春,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發展,用青春汗水澆灌希望之田。